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上便蕴藏着丰富的建筑智慧。回首两千多年前的岁月,老子在其传世之作《道德经》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表达了空间与虚无的关系:“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含义在于:通过开凿门窗,营造出房屋的内部空间,从而让房屋得以发挥其功能。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窗户”不仅仅只是房屋的通光透气的部分,更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先辈们在探讨“有”与“无”的哲学命题时,以房屋和窗户为例,这足以证明他们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哲学的层次。
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窗的模型是在浙江余杭的卞家山遗址中发现的陶屋上的四个三角小孔。而关于窗的设置规范,则可以追溯到夏朝的建筑规范。
石窗在古代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先秦时期开始崭露头角,至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石窗又被称为石花窗、石漏窗,这些名字背后蕴对石窗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高度评价。据史载,皖南、浙东、赣东、闽南等地是石窗制作、应用和遗存的重要区域。
特别地,浙石窗兴起的背后有其独特的原因。浙江地处沿海,多雨、多台风的气候使得石窗在避雨和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浙江地势多山,石材资源丰富,石材的开采与雕刻历史悠久,这也为石窗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提及浙江,人们不禁会想到其繁华富足的手工业,尤其是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和青田石雕并称为“浙江三雕”,展现了浙江工艺的精湛。
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石窗在民国末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现存的石窗正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保护不力而迅速消失。这朵民间工艺美术的奇葩若不加以保护,很快便会凋零。
值得庆幸的是,位于浙江省莫干山的德清净园酒店正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特色的石窗文化酒店。净园酒店的建筑风格与道家理念相契合,又因其位于浙江石窗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致力于将石窗文化传承下去。这样的举措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许我们能借此机会让石窗艺术重新焕发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