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致力于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具体在2024年12月,办公厅发布了通知,探索中小学阶段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路径。
该通知明确了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以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利用人工智能构建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创育生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广泛参与探究实践,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该通知还强调了统筹谋划的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对于这一变革,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迅速行动。1月17日,“科技助成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益行动在北京运河中学启动。光华科技会向北京运河中学、永乐店中学捐赠了价值240万元的人工智能教育设备及耗材,旨在推动教与学的融合应用。此举特别关注初高中数学和物理学习的数智建模分析,并在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三角区域进行先行试点工作。
成都也积极开展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遴选30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项目。该项目将从资源开发、教研活动、教学设计等多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致力于实现精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并提高教学质量。
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也出不少问题。例如,部分学校的智慧教育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这些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缺乏统一的纸质教材和配套数字资源,导致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方面面临挑战。教师们需要自己寻找资料、设计内容,并将复杂的AI知识简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这也会造成各学校人工智能课程效果的差异。
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难题。虽然通知指出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快速适应并掌握人工智能知识,这不仅是对他们教学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校资源调配的挑战。
在谈论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泾渭分明”与“亲密融合”呢?通知提到了要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等课程和课后服务的一体化实施。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将为传统课堂带来科幻般的魅力。例如,在语文课上利用AI技术辅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在数学课上借助AI探索复杂的数学模型;在生物课上利用AI模拟生命现象等。
考核评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的考试打分模式已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科学合理、普适性强的考核方案来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效。例如,成都在试点中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它虽然柔弱但充满希望。我们需要科学家、教育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引导其健康成长。只有克服教学、融合、考核等难关我们才能让其在教育变革中发挥强大的作用引领我们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