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的千年传承与我的姥爷
在唐朝,茶圣陆羽将信阳茶归为淮南茶之珍品,苏东坡更是赞誉有加。历经时代变迁,信阳毛尖依然在五云、两潭、一山、一寨、一寺等地被精心栽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信阳毛尖的故事,以及与我姥爷的深厚情感。
在知堂老人的笔下,清泉绿茶,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这便是品茶的境界。而在我心中,信阳毛尖与我的姥爷紧密相连。从我记事起,信阳毛尖的香气就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一个日子。
姥爷对茶的热爱深入。他总是用山泉水冲泡,讲究泡茶的每一个步骤。无论是遛弯、下棋,还是与人喷嗑聊天,姥爷的手里总离不开他那布满茶渍的杯子。红光满面、银发飘飘的他,养花逗鸟、喝茶下棋,构成了我生命中无法忘怀的画面。
姥爷虽已离世十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他对茶的热爱,都深深地刻在我心中。每当我闻到信阳毛尖那清爽滋润的香气,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一方庭院、一桌一椅、一鸟一扇和姥爷满足地品尝毛尖茶的模样。那滋滋的咂吧声、滚动的喉结,还有那洒满星星的夜空,都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
信阳毛尖的种植历史悠久,土壤肥沃的信阳山区历来是茶农的首选之地。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的环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姥爷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诗“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更是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和茶的深深情感。
对于制茶工艺,姥爷也是一清二楚。从采摘新鲜茶叶开始,经过过筛、摊放、杀青、揉捻、理条、熟锅到烘焙、提香等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茶农的精心把控。如今,我带着儿时的记忆来到了白龙潭等地,亲身体验家乡独特的制茶文化,仿佛又听到了姥爷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如今的我,虽然不能像姥爷那样品评茶叶的优劣,但每当品一口信阳毛尖时,都能感受到那熟悉的滋味和姥爷对我的深深关爱。毛尖的味道伴随着我的成长岁月,人走茶未凉,永远刻在心底的记忆。
微信公众号搜索“豫记”,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关于家乡的故事和情感。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