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乃传统文化中充满智慧的节气。
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凝聚了的传统美学和生活智慧。若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诸多节气如影随形,如大暑小暑、大雪小雪、大寒小寒等。而小满之后紧接着是芒种,这一点与其他节气不同,独树一帜。这源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其中忌讳过于圆满、极致的状态。就如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小满恰恰体现了这种以天道指引人道的大智慧。
曾国藩,这位被誉为几千年典范的道德楷模和事业巨擘,他的人生追求正是“小满”的境界。他以“花未全开月未圆”为人生信条,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缺斋”。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亦曾提到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过于此。
《菜根谭》亦言:“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此语描述的便是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其中蕴含的从容和美好不言而喻。
在的传统文化中,“小满”的人生修行讲究的是“适度”。饭吃七分饱、茶倒七分满、话说七分完,这就是一种小满的智慧。追求的便是这个“刚刚好”,避免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历史上的名人亦对此深有体会。北宋名臣蔡襄在诗中写道:“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这正体现了人生如花月,总有期待和憧憬在前方。
禅宗推崇“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许多哲学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句话恰恰诠释了小满人生的哲理——不过于追求巅峰的极致,而应欣赏沿途的风景。
在杭州灵隐寺的一副楹联中写道:“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里的“半”字用得精妙。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总会留下遗憾。万事只求“半称心”,少一些盲目,多一点自省,方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
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更是将这种“一半”的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他提出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艺术是:不卑不亢,不张扬也不低调;生活不求奢华但求闲适。
当代作家林语堂也喜欢这种“半”的境界。他在文中写道: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着用功;贫穷却不至于付不出房租,富有也不至于完全不需要工作……这种境界并非反对进取,而是要人们对得失淡然处之,给自己留有转圜的余地。
生活中的“小满”境界还体现在“留白”的艺术上。即便是不懂画的人也能看出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西洋画满而画空。美学大师宗白华说:画最重空白处。这空白并非真空而是灵气与生命流动之处。
在话中也有“留白”的最高境界——话音留三分。有些话不必说得太满只需两句对方就能明白意思剩下的就让听者去想象去补充。真正有分量的人只会讲有分量的话一个敢于少讲话的人必定对自己话中传达的威力有信心。
生活中也需要留白比如衣着素雅可以凸显脸庞妆容淡雅可以映出气质着墨少一点避免抢了要害之处的风头人生需要适时的留白才会显得更加丰富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生得太满。人生如行舟既要前行也要留白以保持清净和淡定才能游刃有余、退去浮躁这也正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道理。
在生活中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需要适当的留白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过度的探知只会让人感到压抑适当地留白是对彼此的信任拥有留白的关系才会轻松和惬意。
人生如一幅画卷既有浓墨重彩也有留白这样才是完满的。小满之后是芒种这告诉我们:持续耕种才能不断收获小满足矣芒种辅之人生才能从容安然、节节上升。这便是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