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规范都有哪些

2025-04-2501:02:38常识分享0

【先行亲子互动,寓教于细,引申人生大道理】

先从日常小事开始,手把手地教导孩子,而非一味灌输大道理。对成年人而言,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往往比空洞的道理更有效。

(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处事的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等都是培养习惯的好方法。比如,《朱子家训》中提到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以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习惯,确实值得培养。

《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的解释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真正的君子行为,应以静养身,以俭养德。不追求浮华,不沉溺于浮躁,学习需心静,才需积累。不学习则无法拓宽视野,无志向则无法成就学业。”这段话深刻阐述了品行、学习和志向的重要性。

同样,《弟子规》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宝贵资源。这些易于记忆的句子,将做人处事的好习惯表达得既明确又具体,若与孩子一同吟诵,必有益处。

(二)父母以身作则,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

孩子放学回家时,向父母问好:“爸爸好,妈妈好。”“我回来了,爸爸!我回来了,妈妈!”父母亦应热情回应。避免说:“回来就回来吧,啰嗦什么?”而应遵循“出必告,反必面”的礼仪。

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如教导孩子礼貌地接听电话。父母制定合理的行为规范,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他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各家庭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普适规范。

(三)养成好习惯的通用法则

父母不应以命令的口吻让孩子做这做那。例如在天气冷时,若孩子不愿多穿衣服,不应强硬要求:“不穿不行,必须得穿!”而应采用引导的方式,如:“今天天气冷,我觉得你应该穿件厚衣服。”这样孩子可能会自愿穿上衣服。苏联教育家马连柯曾说:“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只要孩子做到了,就应及时表扬并具体到实处。表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评价式表扬,直接评价孩子的品质或性格;另一种是描述式表扬,指出孩子的努力和父母的感受。描述式表扬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孩子更加务实而不是过于自负。

父母的言行、生活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采用合适的表扬方式等都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这些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对其成长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