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告诉我们什么启示

2025-04-2714:13:25常识分享0

笔尖在宣纸上行走,留下的轨迹如诗如画。墨色的深浅之间,仿佛可以看到古人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的身影,能够听到穿越千年的文化回音。这两句话蕴不同的寓意,一句谈及立下宏大志向,另一句则谈论起刻苦读书的重要性。一者关于追求"真品格",一者则提倡"努力刻苦"。它们表面上似乎在谈论学习方法,然而深层含义中却揭示了文化对于"真实"与"辛劳"的独到领悟——只有在艰苦中不断前行,方能抵达真实的彼岸。

追求真品格的历程,首先需要直面自我,勇气去面对。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曾说:"打破山中的贼容易,打破心中的贼难。"这立下志向、思考真品格的过程,就如同与内心深处进行的一场搏斗。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屈服,他选择了隐居田园生活,这种看似放弃功名利禄的选择,实则是为了守住精神的独立和自由。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明白过去已无法挽回,但未来仍可追求。"这种对自我回归的觉醒和体悟,正是真品格的真实体现。

读书时需要的苦功夫,实质上是一种修行的过程。孔子的故事"韦编三绝"就是一个例子,它描述了反复研读《周易》,直至皮绳断裂的故事,突显了求知之苦与辛劳。这种严格的治学态度背后,也反映了获取知识的艰辛和重要。还有清代的学者黄宗羲,在严寒的冬天中仍然坚持学习,砚台结冰、手指冻僵都未曾停下笔墨。这样的苦读经历锻炼了他的学术能力。还有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所付出的努力,历时二十七年、遍历大半个。这些例子都证明了读书的"苦"并非目的而是过程,是经过自我约束和持久专注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关于真与苦的哲学关系,在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表达了苦难是成就的必经之路。而庄子则认为"真者,精诚之至也",强调了真实是内在精神的高度凝聚。这两者看似不同,实则相辅相成——没有经过"苦"的过滤和提炼,便难以抵达"真"的境界。像宋代的朱熹与王阳明等学者的理论一样,他们都指出了建立真实品格与经历艰难困苦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如同青铜器需要经过烈火的熔铸才能显露出其质地,人的品格也需经过不断的磨砺才能显露出其真实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真"与"苦"这两种品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交媒体上的表演性人格掩盖了真实的自我,而碎片化阅读也取代了系统性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立志要追求真品格、读书需付出苦功夫"的古训显得尤为重要。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描述的推石上山的劳苦是人类追求真实的隐喻。而的古人早已明白了这一哲理——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与思,人们才能逐渐接近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书写毛笔字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对文化的态度:只有甘于吃苦,方能守住真实。

墨迹逐渐干涸,但思考却从未停止。这两句话不仅传达了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真品格的思考是一种内向的探索,而付出的努力则是外向的实践。它们共同推动着人的精神成长。在效率至上的喧嚣中迷失时,或许我们应该偶尔回归书斋,在墨香与书页间重新体会"苦"中的真味,"真"中的苦趣。因为那些最珍贵的收获往往都浸透着不易察觉的汗水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