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马带古代马具

2025-04-2910:37:09常识分享0

古代马鞍具

上古时期,人们驯服马匹除了粗犷原始的绳套外,最早使用的马具是络。络以皮条编结,形状似笼,又称笼头。络也称羁,最初不含衔与镳。勒是马匹头部用来控制马匹的核心马具,古名羁亦称络。古时的多以革带制作。革带相交处常以底部带有钮鼻的铜环或铜泡连接,称为节约。

络有衔者谓勒,马衔由两节两端有环的铜棒相连而成,中间的小环相互穿接,两端的大环用于贯镳。衔横贯马口,两端衔环在口外侧,两根镳于衔环中,两根辔绳分系结于两侧衔环上。镳呈弧形扁棒状,每副勒上两根与勒系连为一体,位于马嘴两侧。

具有套络与控制作用。套络称络头,作用是络套马头,连接并固定衔、镳,系佩马饰;控制则由衔、镳和系在街环上的辔组成,衔、镳、辔共同构成控制马匹的体系,称鞿具。用于控制的衔、镳是不可拆分的整体。

商代晚期出现马车,那时骑马未形成常态。战国时骑马开始普及,伴随骑兵的出现。战国时软马鞍开始出现。早期的马鞍是马背的皮革,这种鞍一直通用至东汉时期,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骑马离不开鞍具,鞍具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骑马的舒适度及持久性。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出现软马鞍。最早古人骑乘马匹采用“骣骑”的方式或于马背上铺皮革、毯子等较原始的鞍具。

两汉时期,这类马鞍继续使用,直至东汉及东汉晚期。软马鞍由两块带有填充物的鞍垫拼合而成,鞍垫表面为绗缝。马鞍的设计考虑到马脊骨的突出及颈肩处高起的肩隆部,以减轻人马之间的压力。

早期的鞍垫减轻了人对马的直接摩擦,有利于人对马匹的控制。但随着骑马的剧烈运动,人在马背上的滑动仍是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鞍子的形状逐渐得到完善,到了后来还有缺陷,尤其是当马急停或急速前进时,人容易从马前或马后摔落下来。

东汉后期至西汉末年,出现了一种高桥型马鞍——镂衢鞍。这种鞍桥更加稳定,前后两端略高起,减少了摩擦,使骑手在马上更加稳定。隋唐后,鞍桥的形制发生新变化,前鞍桥高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更符合的生理结构,增加了骑手的舒适度。

马镫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使马匹更易驾驭,骑手更加稳健安全,加速了骑兵的发展。关于马镫的起源,尚不能确定是中亚草原游牧还是农业的发明。

在马具中,还有一些如趾镫、单镫等辅助骑乘的工具。虽然它们在功能上与真正的马镫有所不同,但对于骑乘仍有其辅助作用。随着金属工艺的发展,金属马镫逐渐取代了早期的木芯包金属、木芯革的马镫。

在北方地区,金属马镫的流行始于5世纪。其中,吐谷浑部西迁以及拓跋鲜卑的与金属马镫在北方的使用有密切关系。随着高句丽在鲜卑影响下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马镫并加以改进,金属马镫逐渐在半岛和日本等地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