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近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受邀至深圳前檐书店,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深入的博雅。围绕南宋以后哲学的主要转向,从儒家哲学的全面系统整理,到朱子与阳明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再到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的核心理念,展现了两者在哲学上的独献与联系。内容已经经过整理并授权发布。
杨立华教授现场
唐宋儒学复兴运动达到理论建设高峰,为儒家理方式奠定了哲学基础。北宋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显学,直到南宋,关洛之学才开始全面兴起。当时的士大夫将儒家信念作为精神核心。此后,哲学的主题转向为:一是对北宋儒家哲学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综合,二是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这两个方向分别由朱子和陆九渊为代表的思想家推进。
王阳明:传奇色彩的哲学家
阳明家世背景深厚,其思想历程富有传奇色彩。关于阳明一生思想发展的多种说法中,“五溺”之说颇为引人注目。他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到,历经多个阶段,最终走出自己的思想特色。虽然阳明天赋异禀,但思想成熟较晚,他早年即对“格物致知”产生疑惑,并因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阳明认为,“物理与吾心,歧而为二”。这个关键疑问推动他不断思考,直至“龙场悟道”,他的思想才得以成熟。阳明强调“心即理,心外无理”,他的理论体系由“知行合一”、“格物说”等构成,其中格物的问题被完全内化为调整、校正心灵的问题。
《大学》与阳明哲学
《大学》是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他围绕《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展开论述,其思想核心与《大学》紧密相连。阳明的很多观点在当时引起争议,但他强调主体性和自主性,以儒家思想合佛、道,展现了儒学的自信与包容。
在道德实践上,阳明提出“心外无理”时,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在内求与外求之间找到平衡?他解释说,当内心纯然天理时,发出的念头自然纯正。虽然有人因“存天理、灭人欲”而批评朱子,但阳明实际上更加强调这一点。
王阳明的哲学贡献与意义
总体来看,王阳明在儒家哲学上的贡献巨大。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哲学体系,更多的是——如何成就人心,使心回到本然状态,达到心之本然之体。他的目标在于世人,而非再承担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的任务。
通过杨立华教授的讲解,我们得以窥见南宋以来哲学的转向与深度,以及王阳明在其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这不仅有助我们理解哲学的演变,也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与道德追求提供指导。
《宋明理学十五讲》及其他相关著作
欲深入了解宋明理学,推荐阅读《宋明理学十五讲》等相关著作。这些著作将帮助我们更系统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与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