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探究“格物”与“致知”的真谛

朱熹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根据程颢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强调,人心的灵性决定了我们的认知,而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则构成了我们的知识来源。如果我们未能探究尽天下万物的道理,那么我们的知识就无法达到完善。《大学》的首要教导就是引导学习者探究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入的理解。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

具体而言,“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规律。“致知”则是通过探究事物的道理,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朱熹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事物深层次规律的揭示。

勤奋的人们可能会有疑问:是否要探究尽所有事物,才能达到致知的境界?究竟要探究哪些事物,探究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像宫本武藏那样的大彻大悟?

对于这些问题,朱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鼓励人们持之以恒地去探究天下万物,时间久了,功夫深了,自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与王阳明的理解有所不同,王阳明认为知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良知。他主张人天生就有良知,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为了让良知光明。在王阳明看来,人们不必追求探究尽天下万物,而是在心上用功,让良知自然显现。

以学习一门学问为例,朱熹可能会建议学习者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来领悟学问的精髓,而王阳明则会指出这门学问的道理已经存在于学习者的心中,只需在心上下功夫即可。

朱熹和王阳明的解释都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普通人而言,初期可以遵循朱熹的方法,通过广泛学习和研究来积累知识。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像王阳明那样,转向内心追求,让良知自然显现。无论哪种方法,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深入探究的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真谛。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