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专栏】
学生之间,应唤“雅号”而非“绰号”
在《老师请回答》的节目中,曾有霍思燕与杜江夫妇分享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提及他们家的孩子嗯哼曾因同学给他起了个不雅的“肚脐眼”外号而感到困扰。虽然杜江以幽默的方式缓解了尴尬,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却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中的困扰。
在现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互相起外号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哪个时代,这种行为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如导致厌学情绪或排斥同学等。那么,作为教育者,特别是班,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
近日,我进行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布置。我让班长们统计了班级中每位同学的“绰号”。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男生都有绰号,而女生中也有一部分人拥有。这些绰号大多源于动画人物、名字谐音或描述特征。
在观察这些绰号后,我发现其中只有少数如“画神”、“白居易”等听起来较为文雅。而有些绰号则显得不够文雅,甚至有些是同学强行加于他人之上的。对于那些因被起不雅绰号而苦恼的同学,我进行了劝导与开解。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起绰号这一行为,我设计了一次特别的作业。
作业的第一部分是普及知识。我讲解了古人起“字”“号”的传统及其含义,并用学生们熟悉的古代人物为例进行说明。
作业的第二部分是我亲自示范。我以自己的名字和微信名中的字为出发点,解释了如何将个人特点与“字”“号”相结合。比如我的名字中有个“龙”字,而我的微信名是“沧海”,我以此为例解释了如何选择和运用“字”“号”。
之后,我布置了第三部分的作业:每个学生需根据所学知识,为自己起一个“字”和一个“号”,并解释其寓意或理由。同学们之间应相互称呼这些雅号,而非以往的不雅绰号。
尽管作业的完成度参差不齐,但看到学生们用心对待这一作业,我仍感到十分欣慰。在学生们解读自己的姓名、查找资料起“字号”的过程中,他们其实也在塑造自己的“精神自我”。
一念之间,精神的蜕变;一念之差,生活的变迁。我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了一个与“精神自我”相关的概念——“空心病”。这是心理学家詹姆斯在研究自我意识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涉及到了个体的价值观、意义感和存在感等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我认为许多学生可能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的“物质自我”和“社会自我”,但忽视了“精神自我”的塑造。一个积极美好的“精神自我”能够为个体提供不竭的心灵滋养。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底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自己首先需要真正理解并体验到这些价值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