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源于中医传统,却因不当操作偶发意外。
曾有一位老先生,因操作不当,火罐使用不当,导致皮肤上出现了七个烧伤的窟窿,令人惋惜。
回首2011年,知名歌手齐秦在家中尝试拔火罐,却不慎遭遇了火烫伤,背部、面部及躯干均起了水疱,实为警醒。
相较于刮痧,拔罐的潜在危险似乎更为显著。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皮肤伤害。这究竟是为何呢?
拔罐并人适宜,某些部位亦不宜拔罐。
拔罐主要用于治疗肌肉损伤为主的疾病,如颈椎病、腰背痛、坐骨痛等。有时也用于部分系统的疾病治疗。
哪些人不适合拔罐呢?
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减少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等,如紫癜患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人,应避免拔罐。
还有某些特定疾病如全身皮肤病、皮损溃疡破裂、全身浮肿、骨折、严重心及肝炎、传染病等也不宜拔罐。
对于小孩,其皮肤,一般不建议拔罐。而对于部分体型瘦弱的老人,由于罐子吸不稳,可能也不适合拔罐。对于身体有足够脂肪且罐子能稳定吸附的老人,则可考虑拔罐。
哪些部位应避免拔罐呢?
应避开皮肤破损、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处、部位、五官、及心尖搏动处。关节肌肉脂肪少的部位也不利于拔罐。
烧出皮肤上的黑窟窿,往往是由于留罐时间过久或拔罐过于频繁。
这是否意味着不能在同一部位重复拔罐呢?
问题可能出在留罐时间过长。皮肤在一次拔罐后还未完全恢复,就又进行下一次拔罐,容易造成过度刺激。
拔罐的手法多样,如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其中,留罐(坐罐)是较为经典且常用的方法,一般留罐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最多不宜超过15分钟。
通常情况下,要等到罐印颜色消退至仅剩三分之一,或皮肤颜色稍深于正常肤色时,方可进行下一次拔罐。不同人的罐印消退速度有所不同,因此拔罐的间隔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家庭拔罐而言,建议采用抽气式拔罐。
齐秦在北京家中的拔火罐经历就是一个警示,因操作不慎导致深二度烧伤。
相比其他方法,抽气罐法更为安全,且操作相对简单。它通过抽气筒将罐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
拔罐时,应注意身体状态。俗话说“立秋刮痧活到八十八”,但拔罐是否有季节性呢?
实际上拔罐并无严格的季节限制,只要有需要即可进行。拔罐的时间也不受饭前饭后的限制,但需避免过饱或过饿时进行。
医生在拔罐时会讲究穴位,但对于家庭拔罐而言,无需过于追求精确的穴位。只需在病变部位或附近寻找最痛、最不舒服的点进行拔罐即可。如果某个部位无法拔罐,可考虑在附近较为平坦、肌肉丰富的部位进行。
了解拔罐的适宜与禁忌,合理使用这一传统疗法,方能确保其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