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一座独树一帜的巨型建筑始终映入眼帘——那就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座塔自1991年7月破土动工,至1995年5月正式启用,一直承担着上海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的重要任务。那么,这座建筑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构想到现实的呢?让我们跟随小布一同揭开它的建造历程。
追溯其起源,要回到1983年的上海市广播事业局。当时,一份报告详细梳理了上海市广播电视的现状及电视发射塔的负担过重问题,首次提出了建造新电视塔的构想。在随后的规划和设想中,明确提出了在“”期间建造一座高度约400米的电视调频发射塔,并初步考虑将其建在陆家嘴浦东公园或附近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正式提出将新建一座电视发射塔的决定。经过中外合作建设经营的批准,选址经过反复和研究,最终选定了浦东陆家嘴沿江至浦东公园一带。这里不仅与外滩隔江相望,更能够与浦东的开发建设相得益彰。
项目建议书经过计委的论证,高度被确定为450米。经过一系列的批准和可行性研究,建塔项目最终被列入上海“九四”专项。设计院的竞标和反复预评后,华东建筑设计院的“东方明珠”方案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的设计方案。
设计者以塔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作用为出发点,将15个大小不等、高低错落的正圆形球体巧妙地分布在塔体和地面,形成了巨塔建筑。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意,还透露出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和江南艺术情致。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建筑造型在世界建塔史上堪称首创。其主干是由3根直径9米、高287米的空心擎天大柱组成,大柱间以6米高的横梁连接。塔体采用空心筒体加斜撑的结构方案,具有良好的抗震、抗风性能。这一设计经过综合性、多学科的研究和测试,不仅为东方明珠电视塔工程奠定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内高耸结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总体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分两期施工建设。一期工程主要涉及塔体建筑,面积达5.7万平方米,有效面积居同类建筑物世界第一位。塔内设有下、上、顶三个球体,其中太空厅是游客可到达的最高点。
在工程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攻关创造了许多施工新工艺,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地下20米深基础施工、350米高直筒体施工等8项施工新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塔的实际地面标高为468米,仅次于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和俄罗斯莫斯科奥斯坦金电视塔。
1994年10月1日,塔内底层大厅装饰竣工并投入使用。1995年5月1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正式启用并开始播出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此后,它不仅成为了上海市新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还吸引了众多外国元首和前来参观。
如今的一期工程已让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成为了集观光、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景点。这座建筑的建成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摘自陆杰摄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建造过程充满了挑战与创新。它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上海的发展与进步,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感谢您对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关注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