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抉择的你,近期是否在离职的边缘徘徊,被一个名为“离职纠结体”的标签所定义?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是那些内心挣扎、犹豫不决的个体,就像你在工作和离开之间反复拉扯。
我理解这种痛苦。我曾是这一标签下的活生生的例子,多年在离职与坚守之间摇摆不定。
有时,公司的新规让你默念“彻底烦了毁灭吧”,打印好的辞职信似乎已经躺在你的隐秘文件夹里。当还款提醒响起,看到嗷嗷待哺的宠物,那种即刻裸辞的勇气就瞬间消散于无形。
这种情绪的波动,像钝刀割肉般日复一日地消磨你。你的一只脚已经踏出了起跑线,而另一只脚却始终无法迈出那决定性的一步。
人们常说,面对问题有三种路径:忍、狠、滚。10年前初入社会的我选择了果断,但如今面对工作的不满和牵绊,心态却有了变化。
两段工作经历的差异让我意识到,变成一个离职纠结体并非偶然。这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工作带来的不适、无法割舍的客观优势以及未找到更好的去处。而这三个条件一旦同时满足,便会在你心中种下纠结的种子。
慢性般的工作像细针一样慢慢释放毒性,它不像剧毒那样立即置人于死地,而是一种持续的消耗。这样的工作让你产生一种“还能继续苟”的错觉,然而这绝不是长远之计。
纠结并不是为了永无止境地拖延或逃避。一定范围内的纠结是合理且必要的,用于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现状。但若这种纠结变成一种内耗,开始消磨你的心气儿和情绪,那么就需要注意了。
心气儿是一个人精神的支柱,长时间的内耗会让人越来越不自信。对于我来说,近年的纠结让我深刻体验到这一点。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方式会让人错失真正该做的事情。
对此我有了一些心得:首先接受现状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要过于自责或给自己负面标签。不要沉溺于无休止的纠结中,而是要行动起来,准备并迎接未来的可能。
例如开始去丰富履历、去学习新技能、去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或社交资源。当行动开始时,你会发现纠结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同时也要允许自己有低迷和颓废的时候。即使你觉得前途一片迷茫也不要紧,至少可以尝试每天抽出时间来保持精力和能量。比如通过健身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
最后记住坂本龙一先生的人生格言:“到了时间你就得上场”,别总是等待完美时刻再行动。没有永远的准备好了的状态是人生的常态。等到“完全做好准备”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
所以不要犹豫了!如果你真的想改变现状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不要让“离职纠结体”继续支配你的生活。
要相信即使现在无法完全确定方向也没有关系因为生活就是一场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你将会在过程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
最后希望我的故事和经验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无论你选择何种道路都希望你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