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遭受骨折伤害的患者,因骨折部位的水肿情况严重,往往容易出现水泡。这些水泡是由于外伤导致的局部肿胀,进而产生过大的张力而形成,医学上称之为“张力性水泡”。它们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尤其是骨折周围部位最为常见。常见的水泡出现部位包括小腿、前臂、膝、踝、肘、腕关节以及手足等处,一般在急性损伤后的24至48小时内出现。
这些水泡在解剖部位上,踝关节和后足是最常见的,与水泡形成发生率较高的损伤包括Pilon骨折、跟骨骨折和踝关节骨折。
骨折发生时,局部软受损肿胀,皮肤因弹性有限而容易变得紧张,局部压力增大,血流回流的阻力也增加。血管受损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这些渗液在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薄弱处积聚,形成了透明的水泡。如果局部小血管损伤较重,可能会形成水泡,这代表真皮与表皮交界处的更严重损伤。
这些水泡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伤口感染的风险,还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进一步延误了骨折的治疗。
针对这些水泡的治疗,初始治疗包括抬高患肢、及时复位骨折并良好制动,以及使用冰/冷敷使微血管收缩、降低通透性,减少损伤血管的及渗血。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手段,通过消炎、脱水等物进一步消除局部的肿胀,改善血液循环。对于手术治疗,包括水泡抽吸术和去除水泡囊壁术。
由于严重的软创伤和随后的水肿,踝部、足部、膝关节和肘部等部位常会出现骨折水泡。这些是由直接创伤和炎症引起的软水肿导致的滤过压升高,在受伤后的24小时达到高峰,导致表皮下空腔的形成。液体转移到这些空腔中便形成了水泡。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们可能会延误最终的治疗时间,增加伤口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H. T T, I. D I, V. G P. 关于骨折水泡的病理生理及管理机制的研究[J]. 伤害医学, 2020年第X期第X卷(注:此为虚构的中文文献引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