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经翻阅过老舍的经典之作《骆驼祥子》。故事讲述了一位名为祥子的朴实劳动者,他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让人看到他的遭遇后感到心酸。不仅如此,我们也不禁思考,祥子的悲剧是否也有他自身的原因呢?
祥子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在父母离世、土地丧失后,他来到大城市谋生。由于没有受过教育,祥子只能从事人力车夫的工作。他的内心并不甘于这种暗淡无光的生活,他寄希望于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样别人就不会再轻视他了。幸运的是,老舍让祥子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拥有车辆并没有给祥子带来真正的改变。他依然只是人们心中的车夫,尽管他内心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被抓去当兵,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滚下山涧。虽然他逃出来并决定再次努力工作,但命运似乎总是在与他作对。
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对祥子产生了感情,但祥子并不喜欢她。在虎妞的欺骗下,他不得不承担起这份责任。而就在他辛辛苦苦攒下钱的时候,这一切又化为乌有。没有得到虎妞父亲认可的他们生活艰难,最终虎妞难产而死。而那个一直深爱着祥子的小福子,也在困窘的生活中选择了离开。
祥子努力过吗?答案是肯定的。在堕落之前,他几乎每天都在辛勤地拉车。他真的努力错了吗?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究为何像刘四这样的人并不认为祥子有成为富人的潜力。电影《1942》中,老东家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在混乱的时代,只有那些能够看清形势、掌握机遇的人才能富裕起来。而祥子,他身上所保留的农民式思维使他无法把握住时代的机遇。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爱与不爱,还是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金钱的支配。祥子的眼界被贫穷所限制,使他看不到除了拉车之外的其他发展机会。他也深爱着小福子,但却不敢追求她,甚至在他为小福子谋得一份女仆工作后也不敢去寻找她。这不是因为他看不到电车的兴起、拉车的没落,而是因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在艰难地维持生计的过程中,他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曾经的祥子积极向上、抱有希望,但后来却逐渐沦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他的命运一直在被无情地给予与回收。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从纯真的人性中挣脱出来,任由畸形病变的资本菌斑腐蚀全身。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借老马头儿的话暗喻了祥子的一生:他就像一只被线拴住的蚂蚱,虽然一度能飞得很远,但最终还是被束缚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