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动作电位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物质与精神各自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因为要真正理解物质与精神是如何交织并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世界,首先得深入地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
物质与精神(我们也可称之为意识)是哲学中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理解了物质,我们便可以借助其对立面——意识,来进一步揭示其本质。那么,物质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物质,原初的含义指的是那些静止不动的实体,它们缺乏自我意识,正如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那样: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则物体将保持静止。例如,汽车、房屋、蔬菜等都是物质的体现。这些物质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静止性。正是从这种静止性中,衍生出了物理学这一学科领域。换句话说,物质的规律是可以被研究和探索的。我们可以说物质性实际上就是规律性、静止性以及可知性的体现。
而与此相对立的是,具有意识的人往往不受规律的束缚,其行为的探索和研究则更多依赖于统计等方法,但这种方法的误差往往较大。与物质的特性相反,意识则代表了运动性、不规律性以及不可知性。
对于任何事物而言,只要它不是绝对的存在状态,那么它便具有了物质性。我们可以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知,把握其遵循的规律来理解和描述事物。
接下来谈谈动作电位这一电生理学中的概念。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基于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这个概念或许初听起来有些抽象和复杂。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尝试着来一步步理解它。
作为动作电位的基础状态,是它的静止和基础的状态。任何能表现出动作电位的物质必然拥有其物质性或静止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静息状态。而当外界给予这个物质一个力量或刺激时(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激发力量),如果这个物质发生了移动或行动,那么它的状态就被称作是运动状态。
在电生理上,这种状态的改变与电位的变是有紧密关联的。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动作电位。
在这里我们不需要过于纠结“扩布”和“兴奋”的确切含义。只需要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基本的把握和理解。
再来讲解一下图中提及的一些重要概念。“阈值”就是区分运动状态和静息状态的一个关键数值。当给予的刺激超过了这个阈值时,物质就会进入运动状态;否则就保持在静息状态。要使一个事物产生动作电位,就必须至少给予一个超过其承受能力的阈刺激。
当超过阈值后,会出现一个尖峰电位,随后是动作电位的恢复过程到静息电位的过程。
对于这张图所描述的内容,当一个阈上刺激产生后将触发动作电位的发生。在尖峰电位这一时间段内即使再给予强烈的刺激也不会有任何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将其称为绝对不应期。
而当刺激降到阈值以下但又没有完全达到静息状态时我们需要再给一个高于阈值的刺激才能使这个物质重新活跃起来这两个时期分别被称为相对不应期和低常期。
这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着事情的起因、、结局以及后续发展。那么如何用动作电位来象征并表示事情的发展呢?
局部电位是一种特殊的静息电位它表示的是在给予的刺激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时所发生的状态。而当刺激逐渐累积到一定程度并超过了阈值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这种跳跃式的变化就如同事情从平静到的发展过程。
当再次给予刺激时如果时间间隔较长那么每次的刺激只会产生单独的动作电位;而随着时间间隔的缩短当缩短到相对不应期内时连续的刺激将导致接连不断的动作电位发生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