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描述的一种学习状态,指在学习或技能形成过程现的暂时停滞或下降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这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回落,但突破此现象后,学习曲线又会继续上升。
尽管桑代克的饿猫迷笼实验强调了练习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遭遇平台期,仿佛攀登至高原般,遭遇呼吸困难的学习瓶颈。这便是高原现象的体现。布瑞安在其实验中首次观察到这一现象,他在研究电报收发时发现,学习并非总是直线式进展。
当他的学习进入第15至28天时,成绩出现了停滞状态,无论怎样练习,进步的迹象都难以察觉。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点已至,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的练习,便有可能再次实现进步。
弗兰克斯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另一面。他追踪物体练习了10天,每天105次。最初几天效果显著,但随后几天则出现学习停滞的迹象。在度过这一阶段后,通过持续练习,学习又再次得到了提升。
“高原现象”并非是成绩的绝对停滞或生理极限的到达。并非所有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经历这种现象。实际上,它是指学习进步的节奏先快后慢,在中途出现暂时停滞的趋势,直到突破原有框架才得以继续提升。
此现象的成因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减弱、兴趣降低、情绪消极及意志品质的退化等;二是生理因素,如长期训练导致的身体疲劳及心理上的压力;三是知识因素,如已有知识的限制、新知识的复杂度等。
面对高原现象,以下方法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其一为适当放松,调整心态以缓解因学习带来的焦虑;其二为改变认知,认识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学习过程并积极应对;其三为调整学习方法,不同阶段需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其四为丰富知识储备,积累足够的量变以引发质变。
“高原现象”虽为学习过程中的一道难关,但只要我们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面对,便能够突破这一阶段,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