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卷十二《告子章句下》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论述,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天若欲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其体肤受饿之苦,使其身陷困顿,行止受阻,方能磨砺其意志。如此,方能使其内心坚定,增强其所不能及的才干。人们常因过失而成长,因困境而改变。当内心困厄,思绪纷乱时,方能有所作为;当情绪显露于外,声音发于喉间,方能被人理解。若内部无明理之士,外部无强敌之患,或将衰亡。故知之者,常生于忧患之中,而亡于安乐之际。
孟子在此明确提出了忧患意识的观点,其意义重大且深远。然而这段广为人知的经典文字,却存在一些误解之处,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尤其是“空乏其身”这四个字,常引起人们的困惑。
我们知晓此段排比严谨,对仗工整。其中连续使用了五个“其”字,其中四个均带有二字结构的宾语。如“心志”、“筋骨”、“体肤”以及“所为”等。“空乏”之后仅跟一个“身”字,这显然与文体的常规不符。
下文中“行拂乱”三字更是语意含混,令人费解。实际上,正确的句读应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不仅文从句顺,而且语意和文法也相得益彰。为何在“拂乱”之上加了“行”字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误解的原因在于对“空”字的含义理解不足。在这里,“空”字应解释为“困”,即“空乏”表示“困乏”。这一概念与“身行”紧密相关。《尚书大传》中提到:“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即指居家无食、外出无资的困境。
将“行”字移至下句后,句意将无法通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亦有相关表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此为有力证据,证明“空”作“困”解是合理的。
在古文训诂上,“空”与“困”的解释是有依据的。例如《诗经·节南山》中的“不宜空我师”,注释中解释为“不宜使小人困穷民也”。这种声转的关系,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段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