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国外执教,察觉到外国人相较之下更加偏好道家思想,而非儒家。
儒家往往被看作是和的代表,学儒者常感到压力巨大,因为孝悌忠信的道德标准似乎永远无法完全实现。
过度关注道德要求会让人觉得生活压力重重,人际关系也常伴随着紧张感。
相反,道家更重视个人心灵的解脱,这需要智慧的获得。
具体来说,儒家注重的是道德修养的深化;而道家则重视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解脱。
询问他人是否觉悟,实际上是在探究他们是否达到了智慧的境界。
佛教的禅宗与道家有着天然的契合,都追求个人智慧的解脱。
如何才能获得智慧上的解脱呢?是靠日复一日的读书,还是经历重大的考验或挫折?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言指出:人生中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未能如愿,另一种是得到却发现与预期不符。
第一种悲剧如考试失利、就业失败等,是大家熟知的情况。
第二种悲剧则更为微妙,指的是得到了某种期待的事物或结果,却发现它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这往往是因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和幻想。
人们往往活在设定幻觉中,以此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痛苦。
虽然有人会认为这是阿Q式的态度,但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努力和追求成就。
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这样的境界,当你真正理解并去实践时,即使结果并不如你所愿,你也不会过于在意。
那么,像庄子这样的哲学家所重视的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他强调通过理性的认知来洞察世间万物的相对性,分辨是非对错是人类的行为特点。
但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欣赏并体会自己现在的状态,而不是盲目羡慕他人。
永远的羡慕只会是一种永无止境、徒劳无功的追求。
道家的修行还强调内心的修养,如心斋和坐忘。
心斋不仅仅是吃素这么简单,真正的斋是心灵的斋戒。
心要守斋,排除各种欲望、成见和偏差,让心灵进入一种无杂念的状态。
坐忘则是要在中忘却自我,如果刻意追求坐忘,其实是有问题的;你还需要忘掉忘却的意图。
否则,你整天告诉自己要忘记一切,最后最难以忘怀的可能就是那个“忘记一切”的念头。
关于修行的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了。
好了,当你真的能够忘却一切时,你的心境就会如同止水一般澄明。
水静下来可以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的面貌,人的精神如果也能静下来,这面镜子的作用更是能映照出宇宙万物的真相。
庄子曾说,天地间有着大美却不言。那么如何去发现这大美呢?
活在世上的人并不总是能发现世界的美丽。因为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念头和欲望。
但是当我们与世界保持距离时,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就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
比如旅行到欧洲,看到古堡和街道时我们会赞叹其美。但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那里,已经习惯了那里的风景,因此无法察觉其美。
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感。我们用一种超脱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时,就能发现它的美。
这种道家的智慧非常实用,它能帮助我们立刻转变心情。当我们学会感受天地间无处不在的美时就能获得无限的愉悦。
这种体会后懂得的人生处理方式才是道家智慧的精髓。它既超脱又实在没有经历过超脱的过程就不可能真正珍惜眼前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