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街角那家常去的咖啡厅里,我偶然听到邻桌一对情侣的对话。女孩半带娇嗔地抱怨男友总是称呼她为“宝贝”,她认为这个称呼如同便利店里的瓶装水,普通而缺乏特色。这一幕让我回想起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的话:“亲密关系中的称谓,揭示了伴侣在彼此生命中的独特位置。”细细品味,确实如此。
现今的年轻人,似乎特别钟情于“宝贝”、“宝宝”这类甜蜜的称号。这看似亲密的称呼背后,却折对亲密关系深度的渴望与缺失。犹如添加了过多糖精的食品,虽甜得腻人,却缺乏真材实料。这种称呼更像是一种速食情感,便捷却缺乏真挚与深沉。
以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梁正贤为例,他对王漫妮肉麻地称呼“宝贝”,叫得多么顺口,但他的感情呢?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这种过于随意的暧昧称呼,更凸显了他的漫不经心。再看我所认识的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应酬场合上亲昵地称妻子为“亲爱的”,但当危机来临时,真实的称呼了他们的情感疏离。
真心投入感情的人,会在称呼中融入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记忆。如钱钟书对杨绛的“最贤的妻”,这简短的几个字,饱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又或者像木心在诗中将爱人比作“未完成的十四行诗”,这种浪漫而独特的比喻,如同他们如诗如画的爱情。
我的朋友结婚已十年,她丈夫仍叫她“小船长”。这个称呼源于他们蜜月时的经历,风暴中的游轮上,她勇敢掌舵,化解了危机。从此,“小船长”成了他们之间爱的密码,每次听到这个称呼,她脸上幸福的笑容如同那段难忘经历的见证。这种由私人典故衍生出的称呼,如同打开他们之间情感保险箱的钥匙,里面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历久弥新的心动。
彭凯平教授的研究发现,越是稳固的亲密关系,越容易出现“反向称谓”的现象。如50岁的丈夫被妻子亲昵地称为“小朋友”,或是女总裁在伴侣面前变成“张同学”,这种年龄和身份的错位,实则是一种情感的巧妙平衡。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江德福对安杰的戏称“老姑娘”,去除了社会角色的束缚和年龄的差距,他们只是彼此相爱的两个人。这种称呼如同情感的减震器,守护着他们最初的那份柔软和纯真。
日本的物哀美学研究者九鬼周造曾说,最高级的亲密往往存在于那些未被命名的留白之处。有些夫妻虽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几十年,却用“哎”“喂”来称呼对方,这种简单甚至有些随意的称呼,有着返璞的美感。如同水墨画中的飞白,看似空白,却蕴含无尽情感。
如纪录片《人生果实》中的建筑师夫妇,走过六十载春秋,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心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用孩童时期的绰号完成了最后的告别。这种极简的称谓,为他们的情感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空间,让那份爱更加深沉而持久。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称呼早已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它更像是一张试纸,检测感情的纯度。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独特称呼,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漂泊的心灵指引回家的路。真挚的情感,无需华丽的甜言蜜语,独特的称呼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照亮两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