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皮结构与功能的深入探讨
上次我们简要地介绍了表皮的基本结构及其分层与功能,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讨论关于表皮的某些重要而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内容。
一、角质化细胞套模
这源自于角质层的重要结构——角质化细胞套模。这是角质形成细胞经过基底层逐渐代谢到角质层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其细胞器和细胞核会逐渐消失,而细胞膜间形成紧密的链接,从而产生一层不易被溶解的外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质化细胞套模。
这层外膜主要是由蛋白包膜和脂质包膜构成,其中还含有少量酶类。包膜对角质层起到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它是维持角质细胞完整性和对外界的最强防护。
1. 蛋白包膜
正常情况下的角质化细胞套模,其厚度大约在15-20微米之间,其中蛋白包膜占据了约10-15微米。这些包膜主要由各种特殊角化包膜结构蛋白组成,使其具备生物的机械性。它有效地防止了外界机械性因素对肌肤的损伤。
这些结构蛋白包括兜甲蛋白、内被蛋白、小分子脯氨酸蛋白、丝聚合蛋白等。其中,丝聚合蛋白对肌肤美容尤为重要,它主要起到保湿作用。若其含量减少或缺失,将导致屏障功能减弱,进而可能引发如鱼鳞病和异位性皮炎等皮肤病。
2. 脂质包膜
脂质包膜的厚度约为5微米左右,由疏水性的羟基酰胺组成。它和结构蛋白结合,环绕在蛋白薄膜的外侧,既提供了包膜屏障,又与周围的板层脂质形成紧密连接。
这一结构的主要作用是限制细胞内的水溶性氨基酸流失以及阻止外部水分进入,从而形成一道水通透性的防护屏障。
3. 酶的重要性
在角质化过程中,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转谷酰胺酶。这是一种依赖于细胞膜上钙离子的酶,根据其在表皮的类型可分为多种。其中某些种类参与角质化过程的合成,而另一些则与角质形成细胞的死亡有关。
转谷酰胺酶1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许多结构蛋白如兜甲蛋白、内被蛋白等需要通过转谷酰胺酶1的催化链接才能形成完整的包膜。若其基因发生变异,可能导致包膜结构异常,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从而损伤肌肤屏障,引发相关皮肤病。
值得注意的是,酶的活性与肌肤中的水分息息相关。在干燥缺水的情况下,酶的活性可能会降低或失活。
二、关于细胞间质的内容
在角质层中,除了角质化细胞套模外,还有丰富的细胞间质。这主要由脂质构成,并含有少量的天然保湿因子(NMF)。
1. 细胞间脂质
润泽脂质在上期已提及。在这里简要提及一下:润泽脂质主要由皮脂腺的脂类和角质细胞崩解后的脂质组成。其主要成分包括角鲨烯、蜡脂、甘油三酯以及少量的胆固醇酯和胆固醇。
润泽脂质和结构脂质在成分上存在差异。前者以角鲨烯为主,而后者的主要成分是酰胺。油性肌肤往往是因为润泽脂质的增多所致。
结构脂质的质量对肌肤屏障功能有重要影响。其质量的下降不仅会降低肌肤的储水能力,还会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而影响角质层的形成。
2. 天然保湿因子(NMF)
NMF是一种低分子量水溶性的高效吸收成分。它不仅有助于角质细胞吸水,还能促进酶的代谢并帮助角质层的分化成熟。
多种因素可能导致NMF的流失,如过度清洁、环境湿度低、紫外线照射以及年龄增长等。
三、表皮干细胞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