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心为什么不可纹红点

2025-05-0317:07:20常识分享0

佛教造像艺术深具,不仅在“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中有严格规定,更有《造像度量经》这样的经典之作,详细解读身体比例与尺度。任何不符这些和规定的佛像,都会受到“不如法”的质疑。以藏传佛教中的唐卡为例,其绘制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度量经》的尺度,否则将失去经典的依据。

在佛教造像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佛像眉心的那一点,是极为重要的法相——眉间白毫相,属于第三十二相。记载,这白毫相是佛的眉间长出的白毛,柔软如绸,色泽雪白,光洁清净,长度达到一丈五尺,并且向右旋转卷收。这一妙相是佛在因位时,为众生修三学而感得,能见到此相的人可以消除巨大的生死之。

尽管白毫相看似简单,但在佛教造像中的绘制却不能马虎。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其中的“右旋”特征。佛教重视右旋与右绕,这一动态表现实际上体现了佛教特定的宇宙观和时空观。白毫相的“右旋”特征,是这一观念在佛像上的具体体现。中描述白毫相引长一寻,右旋如珍珠般旋转,放出光明,这里的右旋强调的就是宇宙在生灭之间的动态美。

关于佛教知识,可通过各大市场平台查询【网佛教频道】以获取更为专业的解读。值得注意的是,白毫相并非所有时期和地域的佛像都会具备。在一些早期的佛像或特定地域的佛像中,白毫并非一定会出现的相好。即便在某些佛像中存在白毫,也可能不会表现得极为明显。但因白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佛教艺术后期逐渐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造像样式。

分享此文,愿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愿众生远离一切苦难,究竟解脱,常念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