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脾湿最快的方法

去脾湿最快的方法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中描述:“胃脉搏动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胫肿,犹如水状。”这是对健康与脉象、气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段文字的内涵。先说那个“软而散”的脉象,它所对应的病症是足胫部的肿胀,就像水湿积聚的样子。其中提到的“足䯒”字,是由“骨”字旁和“行”字组成,实际上它指的是胫骨,也就是我们膝盖以下的那部分骨头。

足䯒骨,即指下腿连接足部的那段骨骼。当此处出现浮肿时,意味着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这种水湿内停的情况会使足胫骨发生肿胀,就像水肿一样。正如《素问直解》所解释的那样:“脉软而散,则气不外容,其色淡黄不滑泽者,是火不生土,火土皆虚。当病足䯒肿如水状。”

这里所提到的“火不生土,火土皆虚”,意味着命门之火和脾胃的功能都出现了虚弱。命门之火不足会导致肾中不能正常化气,进而使无法正常运化水气,导致水液停聚而产生水肿。湿气过重也会导致水肿的出现。杨上善在《太素》中也有相关论述:“足太阴脉沿䯒而行,当脾虚且色不润泽时,䯒部会呈现出如水状般的肿胀。”他正是从足太阴脾经这条脉的循行来阐述的。

再谈及脾胃之气。脾胃是五脏六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以收藏为主,当其气虚时,我们需要进行补益。而且脾气虚往往伴随着寒邪,因此我们要温补脾胃。而胃则是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通利,当胃脉出现问题时,多数情况下是因火邪所致,此时应清泻胃火。

对于胃的问题,如胃炎、慢性胃炎等现代常见的胃部疾病,我们可用泻心汤来清热通利。如出现心下痞、胃胀等症状时,我们可用半夏、姜等材来辛开苦降以缓解症状。在此要明确的是,虽然脾与胃息息相关,但它们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我们的脾胃多指而非胃部。在众多的养生和养生堂中,所提及的脾胃问题大多偏向于方面。


去脾湿最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