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全文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全文

近日,一场关于古文课文的讨论在网友间悄然兴起。

到底在必背的初中语文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是使用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句式呢?

原来,这本古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在人们的记忆中似乎一直是“斯人也”,但当翻开人教语文课本的不同版本,如1992年版、2001年版和2016年版时,却发现课文中明确使用的是“是人也”。对此,不少网友感到困惑和惊讶。

为何许多网友记忆中是“斯人”呢?语文老师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较多,如影视剧等媒体的引用,同时也可能与教材等读物的不同版本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不只是这篇古文课文存在误解。多年来,我们在许多古诗词中也常常背错了版本。比如那句广为流传的“逆风如解意,容易莫”,其实正确的应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崔道融的《梅花》诗,被《甄嬛传》中的皇帝所引用,使得该错误版本深入人心。

同样,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中,常常引用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其实正确的应该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样的错误在许多古装剧中屡见不鲜。

再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的名句“人间至味是清欢”,在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剧名中被误用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改动虽然问题不大,但历史学家的解读却能引起观众对剧集内涵的深入思考。

还有《上邪》这首古代情歌中的名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在琼瑶的《还珠格格》中只截取了三句来凑成誓言的歌词。而歌词中的“山无棱”其实是不准确的,“棱”字在这里应改为“陵”,原意是山陵变平地。这样的改动使得原本深刻的情感表达变得平淡了许多。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