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

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

安葬不必定于故土,青山即为人生的最终归宿。

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土地资源日益珍贵。为了缓解“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紧张局面,推进殡葬,我们必须采用一种新型的殡葬模式——生态殡葬,它倡导回归自然,高效利用资源。

生态殡葬:知易行亦不难

绿色殡葬,亦称为生态殡葬,是一种将骨灰与自然相融合的葬法。亲人骨灰与鲜花瓣、泥土相融,葬于树根四周或草坪之中。这种做法不仅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也符合了人们心中对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的追求。

生态殡葬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以及海葬等。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殡葬观念的更新,绿色殡葬已成为引领殡葬发展趋势的新潮流。相较于传统的殡葬模式,生态殡葬更加节地和环保,有时甚至还能为城市增添新的绿地,改善周边环境。

尽管生态殡葬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行,但由于其独特的葬式——没有墓碑和坟墓,仍有一部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其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大背景下,生态殡葬无疑是未来殡葬事业发展的方向。

温暖助力,推动前行

殡葬是一场关乎风俗习惯的艰巨任务。到2020年,全县必须实现火化率100%的目标,这是县委、作出的庄严承诺。军令如山,我们必须打赢这场硬仗。

县委胡全顺同志在推进会上强调了四点关键工作:

一、加强宣传造势是的前提。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宣传手段,将殡葬的传达到每一个家庭。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支持并参与殡葬。

二、拆除“三房”是推动的关键环节。

三、整体推进是基础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借鉴成功经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举措,整体推进殡葬。

四、墓地选址建设是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措施。墓地选址建设要快速进行,确保群众无后顾之忧,避免无序抢葬、乱葬等现象的发生。

具体内容详解

为了更好地推进殡葬在农村的实施,我们需要统筹规划和建设集中治丧场所,合理设置祭扫区域。对参与殡葬礼仪的“特殊人员”,如棺木制造者、道士、祭司等开展调查摸底和培训教育,引导他们转行或从事其他行业。

我们还要加强棺木的管理和收缴工作,确保实现“三无”目标。对于废弃棺木的回收利用,我们应采取安全环保的模式,避免简单的处理方式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