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出自哪里

人是万物的尺度出自哪里

字迹的奥秘:从结构到艺术

要练就一手好字,关键在于掌握字的结构之美。结构不仅是“用笔”的精髓——毛笔的使、转、顺、逆,提、按、顿、止等使用方法——更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从隋僧智果的《心成颂》到清代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古人在书法上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繁复的结构法则往往令初学者感到困惑,只列举现象而不深入探讨原因,不利于书法知识的记忆与掌握。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能够一统繁复的字体,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呢?南宋书法家姜夔及近人启功的研究,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姜夔在《续书谱》中概括了书法的结构精髓:“不宜上大下小,不宜左高右低,不宜前多后少。”而启功则提出了“先紧后松”的法则。他强调写字时要注意整体形象,以及间架中先紧后松的比例关系。这种“先紧后松”的理念,与姜夔所提倡的“前小后多”、“前紧后松”、“前小后大”是相通的。

为何“先紧后松”会成为书法结构的关键呢?这其实与人的审美息息相关。人的鼻子、胸部都是“先小后大”的构造,这也正是人们审美观念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此也得到了体现:以人的审美标准来看待书法,书法结构的秘密便得以揭示。

进一步探究,“先小后大”为何更符合人的视觉心理呢?这是因为人的视觉习惯于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流动顺序。按照这个顺序,先小后大的结构更显和谐自然;反之,若先大后小则显得突兀。

这一原则在书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黄自源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提到的“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其内在原理就是“左小右大”。再如“十”字的竖为何要向下拉长,这正是因为“上小下大”的原则。

在处理字的间距时,“先紧后松”的原则同样适用。如“三”字的间距并非平等,而是按照“上小下大”的原则处理;“川”字则按照“左小右大”的原则,左边的间距小于右边。

理解了这个原则后,再回看古帖中的书法结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例如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书法时缺少神韵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明白这个“先小后大”的原则。而被称为“清代第一书法家”的邓石如则深谙此道,他提出的“疏处可以跑马,不使透风”正是对晋代书法家们成就的精妙概括。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再审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时发现:其点画往往位于上部和左边,而右边和下边的点画则显得相对宽松。如此巧妙地运用黑白对比,正是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


人是万物的尺度出自哪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