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驻点和拐点

什么是驻点和拐点

自从上次深入分析数据后,已经过去了两天,但我仍在持续关注着每日增长的确诊病例数据。

近几日,全国病例增长量从1.4万、1.7万逐渐攀升至2.0万,而今日更是高达2.4万。这增长的势头越来越猛,令公众忧心忡忡。

在这里,我先将拆分归类的纵横数据进行整理,后续再进行深度分析。

当前,即使是最乐观的专家也预计,预计在正月十五(2月8日)左右可能出现大家期待的拐点。

大学化学系徐丞志助理教授根据各家预测绘制了新增确诊人数曲线图,这确实反映了拐点的正确意义——增速改变的点。

主流观点认为是在二月份下半月,但也有国外悲观专家预测拐点要到四月份才会出现。

关于拐点的出现,我们如何能断定呢?从目前的病例增速来看,似乎仍很迅猛。

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

1. 大众理解的拐点与实际定义的拐点的区别。

通俗来说,数学上的拐点(Inflection Point)是指增速从加速上升变为增速下降的点。它不是指病例数已经明显降低,而是指增速从高变低的过程。

许多人(包括部分专家)对拐点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甚至错误。

2. 现实中的数据与统计数据的差异。

我们知道,湖北省外的数据因有充足的检测资源和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保障,相对真实可信。而湖北省内,尤其是武汉市内,仍积压着大量待检测疑似病例。

根据估算,2月2日起,湖北要求检测机构最大限度地挖掘检测潜能,但仍处于积压检测存量之中。这意味着实际病例转换为统计数据中病例还需要时间。

以襄阳为例,实际送检的确认病例比例约在50%左右。而在全国范围内,核酸检测的日产量已达到77.3万人份,预计湖北将很快实现每天万人规模的疑似病例诊断需求。

在关注统计数据的我们更需关注省外同样严防死守的病例情况及真实规模。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省外最近几天的确诊病例增长情况:

31日为752例,有所下降;但1日增至668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2日又有所回升至722例;3日和4日的数字则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稳定下降的态势。

从增量结构来看,随着武汉封城多日的过去,已发病的返乡感染者已基本得到确认。近日的新增病例已明显转为本地病例,且多为之前确诊者的亲密接触者。

初期,各路媒体和专家向大众普及了“基本传染数R0”。目前nCoV新冠病毒的R0值在2.6~2.8之间,与SARS相当。但SARS若扣除几位“超级传播者”,普通感染者的R0值较低。

在人类社会的反应下,全面动员能实现对病毒的围剿和反杀。因为我们早已总结出一套应对传染病的规律: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而“隔离”正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

从近期的传播速度和规模来看,病毒在外地的指数增长可能性已被扼杀,线性增长潜力也得到了控制。第一代被感染者的病毒平均能传染2~3人,但第三代传播已被基本阻断。

这得益于全国的自觉“宅”家和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虽然偶尔有地方出现个别不守规矩的情况,但也被迅速控制住了。大范围的医学观察随即跟上。

尽管nCoV病毒具有较高的严重性和较长的潜伏期,但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和分级分层诊疗,就能有效应对。武汉已开始着手合理的分配资源,各省市的队也纷纷支援湖北防控工作。

事实上的扩散拐点已经到来。我们需继续保持警惕,坚持防控措施,直至最终胜利。

(注:本内容不构成专业建议,仅供信息参考。)


什么是驻点和拐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