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第二单元的内容差异。
第二单元中,新旧版教材均设计了主题图,新版教材在继承旧版情境的基础上进行了微妙的调整。具体来说,新版主题图仅设计了一个页幅,相较旧版的两个页幅有所精简。这一改动源于新版教材删除了旧版的例题6,与之相关的情境图也随之消失。而与例1相关的情境图则进行了一些调整,以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学习。还有一些细微的改动,虽不显著,却也体现了教材的优化与升级。
让我们对比一下主题图的改变。左边展示的是旧版的主题图,而右边则是新版的主题图。通过直观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版在保留旧版优秀元素的所做出的优化与调整。
关于新旧版例1的教学内容,《十几减9》的课题在新版中得到了大刀阔斧的。这种不仅体现在算理和算法的编写上,更是在整体思路上的全新布局。具体细节如下所述:
新版的计数模型由圆片模型转变为小棒模型,这一改动堪称优化之举。从结构化的角度看,小棒模型更胜一筹;从知识的承接性方面来说,学生在《10的再认识》一课中已对计数单位“十”有了充分的认识,小棒模型即为一捆(10根)的具象表现。退位的过程,就是将一捆小棒解开成10根,这是一个具象的操作过程。
算法的呈现方面,新版由原来的两种算法优化为三种。这三种算法均合理且学生能够想到,因此呈现出来十分必要。前两种算法在计算过程上虽有不同,但都离不开退位这一核心过程。而最后一种想加算减法,新版教材特别增加了引导性的话语:“想:9加几等于15?”。
新版教材增加了注出计算过程的横式,使算理与算法的编写思路更为清晰。由原来的“计数模型→分步算式”转变为“计数模型→注出计算过程的算式→分步算式”,这一改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效率。
再来看“做一做”部分的改动。新版中的第2题与旧版内容迥异,其他题目虽基本保持一致,但也有算式的微调。例如,将旧版中第1题的算式“11-9=”改为了“17-9=”,这可能是出于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摆小棒操作的考虑;而将旧版第3题的“13-9=”改为“11-9=”,则可能是出于其他教学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做一做”的第2题实际上是来自旧版练习二的第1题,而旧版的第2题则被调整为新版练一练的第1题。在“练一练”与“练习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微妙的调整,如题目的顺序调换、部分题目的微改等。这些改动虽不显著,却也体现了教材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