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读者们,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以便您能方便地查阅更多优质健康文章,并参与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文献参考:
1. 王丽华等,《老年人群端粒长度与表型衰老的关系研究》,《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期。
2. 《压力诱导毛发变白的机制》,《自然》杂志2020年1月刊。
3. 卫健委《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南(2023版)》。
4. 张明辉,《头皮微循环与毛发健康的关系》,卫生出版社2022年出版。
以下为正文内容:
清晨五点,社区里还未响起广场舞的旋律,张大爷已在镜前叹息。刚过完七十岁生日的他,头顶的黑发如同春天的野草般顽强,但两鬓的白丝却如稻田中的稗子般难以拔除。邻居老王常以此打趣,但张大爷却无法释怀——他听闻,白发少的人或许能享有更长的寿命,这是真的吗?
若将比作一台精密手机,那头发无疑是屏幕上跳动的弹幕,而毛囊内的黑色素细胞则如同负责发弹幕的“键盘侠”。这些细胞每日生产黑色素颗粒,为头发着色。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细胞逐渐停止工作,头发便从五彩斑斓的黑变为灰,最终彻底白化。
《英国皮肤病学杂志》曾对1200名中老年进行追踪研究,发现70岁后仍保持50%以上黑发的人,其端粒长度较同龄人平均长10%-15%。端粒越长,意味着细胞次数更多,寿命潜力更大。但科学家提醒,这并不意味着黑发就是长寿的预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尚未揭示的联系。
那么,为何有人年纪尚轻便已白发满头,而有人年事已高却依旧黑发如昔?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
基因是主导者。一些人天生携带抗衰老基因,如调控黑色素合成的TYR基因突变体,能让毛囊工厂持续运作。压力是幕后推手。长期压力会激活交感,导致黑色素干细胞逃逸。《自然》杂志的小白鼠实验证实,压力真的会加速毛发变白。自由基也扮演着捣蛋分子的角色,会黑色素细胞的生产车间。抗氧化剂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以广西巴马长寿村的老人为例,他们中70%在八十岁后仍有浓密黑发。研究发现,这些老人日常食用的火麻仁、山茶油中含有大量多酚类物质,为毛囊提供了保护。而城市中忙碌生活的白领们,可能因工作压力、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头发早白。
至于染发,虽然能短暂掩盖白发的迹象,但科学家警告,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引发毛囊炎,频繁使用更会导致黑色素细胞受损。一项了13万名女性16年的研究发现,频繁染发的人群癌风险增加。依赖染发来追求“年轻信号”并非明智之举。
更令人关注的是,自然黑发人群的血管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染发人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研究显示,自然黑发人群的血管弹性比染发人群高22%。这是因为能保住头发颜色的人往往在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方面更为注重。
那么如何改善呢?可以尝试彩虹饮食法:紫甘蓝中的花青素、核桃中的亚麻酸、三文鱼的虾青素等都是抗氧化界的得力助手。为头皮做瑜伽——用木质梳子头皮——已被实验证明能提升头皮血流速度。最后修炼情绪管理:冥想有助于黑色素细胞健康,而焦虑则可能加速白发进程。尝试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五分钟发呆疗法”,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到张大爷的疑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科王建业教授表示:白头发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并非直接对等,它们是复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素与结果关系。与其纠结于白发的数量,不如关注更为实质性的“生命体征”。毕竟生活的品质远比外表的变化更为重要。就像百岁老人李奶奶所悟出的养生秘诀:心若向阳,白发也能闪耀成银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