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何会产生认知呢?这背后有两个主要的推动力。
我们的本能让我们对安全感有着深深的依赖。以我对“恐狗症”的亲身经历为例。在我五岁时,曾被路边的狗咬伤。从那以后,即使我已经长大,我对狗的恐惧依旧根深蒂固。即使在遇到小巧可爱的吉娃娃时,我也会感到恐惧,不由自主地后退。
我的大脑明白吉娃娃不会对我构成生命危险,被狗咬的经历只是一次,然而身体却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反应。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狗是危险的”的认知,所以我自动远离狗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即便我用理性的思维去寻找更多的理由来克服这种恐惧,但那份对安全的渴望与认知仍旧难以改变。许多人为了避免出错,产生了一种安全区的感觉,诸如:“过于任性可能会让父母感到不满,所以我们应该听从他们的意见。”或者“过于信任他人可能会遭受背叛,因此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我们的认知源于我们对安全感的本能依赖。
我们的大脑无法完全理解真实的世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是有限的,因此大脑无法捕捉所有的信息。正如我们在街头行走时,无法记住每一家店铺和每一位路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过滤器。我们眼中的世界并非真实的全部面貌,而更像是一个经过认知加工的版本,称为二级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二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我们对困难的坚持不够是因为看不清全局,容易受到情绪和天性的影响。通过改变认知、学会控制情绪、深度理解认知规律,我们可以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和学习力,走出焦虑和迷茫。成长的过程就是克服天性,让自己的认知不断变得更强大,同时提高时间管理、社交技巧和情绪调节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