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什么月芳菲尽

人间什么月芳菲尽

在元和十年之际,白居易遭遇了人生的一个低谷期,因被贬官至江州司马。这一时期,众多研究者认为,是他的诗风发生转折的关键点。

事实上,白居易在江州时的官阶六品,相当于高级的助理。他的工作轻松闲适,生活过得颇为悠然自得。

两年后,他邀约友人共游庐山,遂成《大林寺桃花》一诗。此诗成为唐人绝句中的珍品,从诗中可见他当时生活的潇洒与自在。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大林寺内桃花开。

常憾春光无处觅,不知转瞬藏山中。

诗中意译:四月的时节,人间百花已凋谢,而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天的消逝感到惋惜,却没想到它藏在了这之中。

庐山海拔高达1473米,山上的气温比平原低。当平原已进入夏季时,庐山顶上的气温仍如同春季,故而桃花比平原上开得稍晚一些。

元和十二年的四月九日,白居易与众友一起攀登香炉峰,途经多座,最终抵达偏远的大林寺。寺内陈设虽简陋,但墙上旧诗依稀可见。此情此景,若非有心寻找春光,谁又会特地爬上这座荒僻的呢?

当他偶然登临此地,意外发现春光竟藏于山寺之中。他在诗的后两句中流露出愉悦之情。春光并非无情离去,而是与人类玩起了捉迷藏,藏身于这山中。非有心人难以寻见它。

白居易虽被贬离中心,但他的官阶不低,工作清闲有度。他有时会在江船上小酌,听琵琶女的诉苦,或约友人跋山涉水至庐山香炉峰顶题诗于墙上。

那时他生活无大压力,尽管仕途受阻,但年仅四十五岁的他仍有无数可能。此后三四年间,他再度返回京中并转任杭州任职为民修渠。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前曾创作大量如《卖炭翁》、《观刈麦》般的讽喻诗。但此后他便不再创作此类诗篇了。有人认为此次贬官给他带来心理冲击使其后半生从积极用世转向自在逍遥。然而事实上他在三十一岁时便已流露出“隐士”情怀。

白居易与李白不同之处在于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充满斗志而白居易则身处安史之乱后更早熟对世事洞悉。他对仕途的不确定性早有预感因此在出仕第二年便领悟了时光荏苒世事悠悠的道理劝自己“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后世研究者认为白居易创作讽谏诗是因当时他担任朝中谏官通过诗歌履行职责但被贬后便不再担任此职便不再写此类诗了。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白居易放弃了他的理念与实践他在江州任上依然勤勉不怠。

他写《大林寺桃花》时感叹春天虽难寻觅但仍心怀希望与欢喜。“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与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陆游诗中的出路显得偶然而白居易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攀登寻得春光。

白居易虽不再用诗歌直接讽谏者但他依然是一位好官身体力行地关注大事数年后被调回京中时他议论军事虽未被采纳但他仍主动请求到地方任职到杭州任刺史时为当地百姓修建“白堤”。

公元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一生中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从未放弃“兼济天下”的理想因其早年经历使他思想成熟较早看待事物显得较为豁达。

白居易此诗以“桃花”象征“春天”又以“春天”象征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尽管仕途坎坷内心保持恬淡的同时从未改变志向中年时的他仍盼望如登庐山顶峰般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青年时代的辉煌寻求世间光明与美好的真正意义。


人间什么月芳菲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