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亲戚称谓中的兄弟与姐妹,在英语中,“brother”代表包括亲兄弟以及堂兄弟和表兄弟等亲属关系,而“sister”则涵盖了亲姐妹以及堂姐妹和表姐妹等。这些称呼反映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细微的称呼间就能判断亲戚间的血缘关系,甚至能大致了解亲戚间谁年纪更大一些。例如,被称作表兄的,要么是姑表亲要么是舅表亲,年龄上稍大一些。而姨表兄则直接指的是母亲姐妹的儿子。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规律:表亲的称呼多与母亲有关,而堂亲的称呼多与父亲有关。
关于表亲和堂亲的区别,有句老话说的好:“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里的“三千里”,并非实指距离,而是形容表亲关系的亲近程度相对较远。为何堂亲比表亲更亲近呢?这与独特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自从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以来,家庭的男性成员如儿子、孙子通常与父亲、祖父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女性成员成年后通常要嫁人,离开原家庭。尽管姑姑是至亲之人,但由于婚姻和住址的改变,她们与原生家庭的联系相对减少,尤其是表亲之间的关系。表亲之间相处的机会相对较少,只有在老一辈人健在时关系才较为密切,一旦长辈过世,关系可能迅速疏远。
再来看“表”这个字,其意味着外部、外面。从“表”的字义上也可以理解,表亲是指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外人。而堂亲则不同,由于居住地的接近,他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交流更频繁。堂亲属于同一个家族,可以共享家族的产业和资源。即使住址有所变化,只要未出五服,即上推五辈人之内,关系仍然较为亲近。
五服内的成员在古代是不能通婚的,这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和避免近亲结婚可能带来的问题。从这个规定也可以看出,五服内的堂亲关系被视为亲人。而表亲在古代是可以通婚的,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例子所示。但到了现代,表亲也不能通婚。
“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句俗话很有道理。表亲和堂亲都是血缘关系浓厚的亲人,但由于宗族关系的不同,表亲的关系可能只维持几十年,而堂亲的关系能持续相当于五百年,只要未出五服都被视为亲兄弟。这些关于亲戚关系的理解和描述,不仅反映了文化的深度,也展现了人们对家族、亲情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