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其中,“认真勤奋,但希望能更积极地发言,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评语,在学生时代尤为常见。似乎从孩提时始,内向的性格就被视为一种需要改进的特性,内向的孩子往往会被标签为“不够开朗”、“孤僻”、“不友好”等。当进入职场后,出于沟通的需要,内向性格似乎更加处于劣势,人们开始用“社交恐惧症”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为什么内向的人总是被要求改变自我?韩国作家南仁淑认为,这源于我们对“内向”的定义存在偏差。真正的内向者和真正的外向者一样,都是少数,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质。
内向者并非容易伤害他人,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的情绪,即使对方没有表达,他们也会在自己的内心反复琢磨。与他们相处,基本不会有什么心理压力。那么,为什么要内向者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呢?是因为“内向不好吗?”答案并非肯定。对于面临人生困扰的内向者来说,真正需要的是如何认识到内向的表现、其不足与优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正确面对。
有些人因为讨厌在公众面前说话、讨厌跟陌生人说话,就认为自己是内向者。实际上,外向者的个性也十分多元,并不一定会展现出典型的外向特质。面对大众的态度和内外向并没有太大的关联。站在舞台上的演艺明星,看似,但在台下与人面对面时,也常常会展现出无法好好说话的一面。
开朗、吵闹的人是外向者,阴沉、安静的人是内向者的这种认知,其实是种误解。人们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配合环境或需求所做的选择,是个人性格配合情境的展现。随着职位的提升,人们越能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个性。在多人聚会时,职位最高、最无顾忌的那个人,会以最轻松自在的态度展现个人性格特质。
你的个性就像是渐层色相表,没有明确的界线,你可能同时是“比较社会化的内向者”和“有点消极的外向者”。表达个性的方式也非常多元,无法只用一种特质来完全涵盖。你究竟属于哪种特质,不该用常见的刻板印象当标准,而应该问问你的心。
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内向只是一个社会开关”。依据面对外界刺激的态度不同,可以将个性分为内向和外向。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气质,都无法如此明确地划分。有些人的气质非常极端,有些人则处在中间地带。就像世界上有很多种人一样,我们的气质光谱也非常广。
我曾经是一个常被父母责备要改掉个性的孩子,现在依然有许多人认为天生的气质需要矫正。用“行为”来检测是内向还是外向,这在青少年时期比较适用,因为内向的人在脱离青少年期后,也会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性,会为了适应社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我常常在想,我们是否一定要让这些依循天生气质成长的孩子,都变成同一种性格的人呢?
我自身也有许多超内向的时刻,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就会打开我的“社会化开关”。比如面对极为内向的对方或是必须主导对话的时候。与人交往时所表现的外向并不是本性的表现,而是基于一种礼貌与贴心。打开社会化开关后,我就会变成另一个人。不会刻意逼自己笑,对话也会自然地延续下去不中断。不仅是内向者在需要外向的场合会打开这个开关,有些外向者在某些时刻也会选择关闭自己的社会化开关。因此内外向并不是绝对的划分标准而是可以根据不同情境进行灵活调整的状态描述而已。至于个性敏感内向者更是常常因此受到误解但其实他们只是更能够毫不犹豫的表现个人的喜好罢了他们的敏感只是针对事物做出的反应并非所描述的那样不堪一击在社会历练中我们会渐渐与自己的天性保持距离对外展现出更加敏锐的特质所以说当我们到达一定的社会年龄之后敏感就与个性内向还是外向无关了随着我们的成长逐渐宽容逐渐能够为自己做出更加真实的决定承受相应的压力付出相应的代价给周遭带来压力的人因此即使内向者在早期活得非常辛苦但过了某个时期之后就会知道这样的个性有利于自己成为更棒的大人所以即使是面对无礼攻击的最佳报复方式也不是以牙还牙而是通过避开给自己树敌的方式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在一个复杂又充满意外的世界里为自己树敌并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未来不知道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再跟那个人相遇此外作为内向者在团体沟通时遇到难题也不必气馁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与人单独见面时会尤为凸显只要做出适当的反应展现出存在感就好不必刻意追求成为团体的中心也不必后悔自己太过显眼总之不论内向还是外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重要的是如何正确面对并发挥这些优点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最后回应一下提问者在团体中感觉格格不入并不一定是因为内向的原因在团体沟通时内向者确实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保持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