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古诗意思最后两句

夜书所见的古诗意思最后两句

诗词的韵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绵延千年的华美画卷。每一处高山大川,都伴随着不朽的诗篇,每一篇诗篇,又都跳跃着情感的火花,彰显着精神的高扬。

自开播以来,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华夏韵美》一直积极弘扬美育精神。以“和诗以歌”的创新方式,展现历史之美、山河之美和文化之美,被观众誉为是一场诗乐美育的盛宴。

5月14日晚8点,《经典咏流传·华夏韵美》第六期将在总台综合频道(-1)继续呈现。届时,王铮亮与曹媛源将以《峨眉山月歌》描绘一幅蜀江旅行的壮丽画面,杨宗纬用《念奴娇·中秋》引领观众感受月光下的生命情感,张晓龙通过《鹿鸣》诠释礼乐的文化内涵,陈松伶唱响《南轩松》中的凌云壮志,苏运莹则在《舟夜书所见》的歌声中,再现月夜渔火的美丽画卷。

随着诗词经典的韵味,我们的心灵被带到了一个壮观天地。每一期的《经典咏流传·华夏韵美》,都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跟随着优美的诗篇,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仿佛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了生活的美好。

在新的一期节目中,从《诗经·小雅·鹿鸣》的礼乐风度,到李白的峨眉山月、凌云孤松,再到苏轼的中秋美景,以及清代诗人查慎行笔下的月夜渔火,《经典咏流传·华夏韵美》将再次带观众领略自然的壮丽与文化的韵味。

王铮亮和曹媛源将通过古筝和钢琴的合奏,演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带领我们感受那气象万千的蜀江画卷。陈松伶演绎的《南轩松》,则表达了她对坚韧不拔、孤直高洁之美的赞美。苏运莹在舞台的灯光下,用歌声再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让我们领略自然之美的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力量。

除了自然美景,诗词歌赋还承载着的文化传统和神韵。《经典咏流传·华夏韵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努力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诉说今人对历史文化的深情与敬畏。

张晓龙在戏剧学院表演系从事形体与古典礼仪教学多年,他选择的《诗经·小雅·鹿鸣》的演绎,体现了对当下“诗、礼、乐”的独到理解。他表示,“诗”不仅是文学修养,“礼”是礼学素养,“乐”是审美修养,这些在《鹿鸣》里都能得到深刻的体现。

节日文化也是诗词经典的重要元素之一。杨宗纬将呈现的苏轼的《念奴娇·中秋》,交织着豪迈与深情,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中秋望月的情感寄托。

如果说诗词经典是连接古今情感与精神的纽带,那么《经典咏流传·华夏韵美》则是以动听的歌声和美好的词句唤醒大家对美的感受。它无声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人格修养,启发大家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美的方向。

5月14日晚8点,让我们再次踏上“诗乐美育之旅”,在歌声与诗意中遇见“大美”,共同传承“大美”。来源:网。


夜书所见的古诗意思最后两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