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反文旁的字有哪些

带有反文旁的字有哪些

“攴”,作为汉字的一个部首,发音为“pū”,与成语“飞蛾扑火”中的“扑”字同音。

在甲骨文中,“攴”的字形描绘的是一只手拿着某种器械进行敲击的动作。关于手中的器械,有人认为是权杖,有人觉得是戒尺,也有人推测是或。更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这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击打式农具,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连枷。

《说文解字》中解释:“��:小击也。以‘又’为形旁,代表手的意思,而‘卜’则作为声旁。”许慎将“攴”定义为形声字。除此之外,“攴”还有一个解释为古同“扑”,指的是戒尺。

在篆文中,“攴”的字形已经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楷书非常接近了。从字形上,我们还能看到手的形象。正如在我之前提到的文章《你也许不知道,这些汉字都和‘手’有关系》中所述,“又”字的字形通常代表“右手”。

在现代汉字中,“攴”通常作为构字部件,与其他部件组合成新的字。大多数情况,它被写成“攵”(反文旁),只有极少数字仍然保留“攴”的写法。以“攴”为部首的字,一般与手部的动作有关,如“敲、败、敝、收、攻、改、放、教”等。

在众多带有“攴”旁的字中,我们熟悉的、日常使用的只有一个字——“敲”。楷书的“敲”字左边是“高”,右边是“攴”。“高”字在此既作为声旁也作为形旁,表示城楼或城墙。在甲骨文中,“高”字形象地描绘了一座高高的城楼的样子。而手持器械进行的敲击动作,正是“攴”所表示的意义。

关于士兵手中所持的器械具体是什么,这引发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墨子》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探讨。在《墨子·备城门》中记载了守城防御的兵器,其中包括连挺、长斧、长椎和枪等,其中连挺是一种击打式兵器。它的形状类似于农家使用的连枷,因此也被称为连枷棍。在《墨子·备蛾传》中提到的“连筵”,应该就是指的连挺。杜佑在《通典》中也描述了连挺的用法,它像打禾的连枷,打击女墙外的敌人。当敌人借助云梯攀爬城墙时,守城士兵居高临下用连挺击打敌人头部,其杀伤力令人震撼。这一画面让人想到打地鼠的游戏,但与打地鼠游戏的欢乐氛围截然不同,“敲”字背后的意义要更为和残酷。《说文解字》简单明了地指出:“敲,即击头也。”这令人不寒而栗。


带有反文旁的字有哪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