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梦,草木有枯荣。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万物,从花草虫鱼到虎豹熊罴,猪狗牛马,一切都在自然的循环之中。天道使生命诞生,也使其消逝,或长或短,或盛或弱,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生命的流转规律如同自然万物的兴衰,自然而然。我们都知道人终有一死,无论生的时刻多么欢乐,逝去时总是令人悲痛。热闹的是生活的过程,这是生命的真谛。
在人死后,入土为安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棺材是死者最后的安身之所,没有合适的墓地是对人极大的不尊重。从古至今,棺材和墓地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个人生旅程的终点需求。
棺材是用于丧葬的容器,但其中的“棺柩”与“棺椁”有所区别。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两者的不同。
装有尸体的棺材被称为“棺柩”。柩字从木从匚,意味着盛放尸体的容器。《说文解字》中明确提到:“柩,棺也。”在丧事活动中,入殓后,逝者被安置在棺材中,此时称之为棺柩。相关的礼仪记录中详细描述了棺柩的使用和处理方式。例如,《仪礼》中记载了制作铭旌的过程,逝者的名讳和职务,用竹竿挑起放在特定位置以示纪念。还有在出殡时,如何使用功布御柩以及出殡的流程等等。这些都凸显了棺柩在丧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椁”,这是指套在棺材外面的大型容器。《说文解字》中提到:“椁,葬有木郭也。”它的作用是保护棺柩,相当于给逝者提供一个额外的防护层。在某些古代墓葬中,例如殷墟商王陵的墓室里就可以看到这种用法。而大周朝的礼仪制度也明确规定了不同阶层使用的棺椁数量和材质的不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用椁”确实过于铺张浪费,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因此到了两宋时期,一些儒家学者如司马光、朱熹等人开始倡导简化丧礼制度,提出用棺废椁的观点。他们认为过于奢华的葬礼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真正精神,应该更加关注亡者的安宁和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后世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于是自两宋以后,一般家庭在丧事上不再使用椁,这对丧礼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变革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适应时代需求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