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翻阅过去的小学语文课本时,我印象深刻的两篇文章都与兔子有关。一篇是《龟兔赛跑》,一个外国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使你在某方面有一些优势,也不能因为骄傲而放松努力。另一篇则是寓言《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不能只是靠运气等待成功,需要实际行动和努力。这两篇课文中的兔子形象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关于兔子的成语中,我们也很难找到积极的评价。“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兔起鹘落”、“狡兔三窟”,这些成语中的兔子要么是成为别人的猎物,要么是象征狡猾。可见,在传统文化中,兔子形象常常与贬义相联系。
在黄县方言中,描述兔子的语句更是充满负面色彩。如“兔儿胆”形容人胆小,“狼心兔儿胆”则形容人虽有野心但胆子小。兔子被贴上了胆的标签。“兔儿急了还咬人呢”,意味着在绝境中,看似温顺的兔子也会反抗。“不见兔儿不撒鹰”则比喻行动前需要看清时机。黄县话里还有许多与兔子有关的歇后语,如“兔儿尾巴——长不了”形容坏人得势不会长久。
月宫中的玉兔却是兔子家族的明星代表。尽管它守着一位孤芳自赏的女性和一个整日砍树的男子,进行看似单调的工作,但好歹它也是仙界的成员。民间的兔儿爷泥塑,最早是祭祀月亮的泥偶,后来逐渐演变成儿童的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泥塑的描述十分生动,展现了一种英俊的形象。不知为何人们将出卖男色供人狎昵的“相公”称为“兔儿爷”,这可能对兔子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误解。
兔子作为弱小的食草动物,总是受到人们的奚落。与此不同,人们对凶猛的老虎却充满赞美之词。同样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员,兔子和老虎的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不禁让人思考,无论是在,强者总是备受尊敬,而嘲讽弱者似乎更为安全。这可能就是“兔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社会现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