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迎接蛇年,探秘生肖蛇的多元魅力
图①:展示儿童绘制的《花蛇贺新春》画作,李依曼绘制。妇女儿童博物馆供图。
图②:朱炳仁设计的文创铜雕塑《灵蛇定乾坤》,生动展现了蛇的灵动与吉祥。朱炳仁供图。
图③:陕西考古博物馆藏有的唐代泥质红陶生肖蛇俑,是蛇文化在古代的见证。资料图片
图④:展示了2025乙巳敦煌福蛇IP系列的精选作品,体现了蛇年生肖的多样创意。资料图片
朱炳仁以铜为媒塑造灵蛇
生肖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识,深受人们的喜爱。铜文化作为文化的瑰宝,将铜与生肖结合,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随着2024年龙年的到来,我在北京繁华的大街打造了一组长达25米的《龙行大地,五谷丰登》装置艺术作品。以现代时尚新潮的形象,展现少年的巨龙,寓意少年强则强。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箭亭广场上,有一组等大、同尺寸的五牛雕像。这组雕像深受韩滉的《五牛图》影响。《五牛图》对我影响深远,我受其启发,希望在保留原作神韵的基础上,赋予铜的温润与光泽,让更多人感受到原作的勃勃生机。这组作品每头牛高2.1米,重达300多公斤,历时一年完成。
即将来临的蛇年,我创作了文创雕塑《灵蛇定乾坤》,以一对憨态可掬的灵蛇为形象,一青一白,昂首挺胸,身姿缠绕,预示蛇转乾坤,迎接锦绣前程。在制作上,我们融合传统的非遗技艺,并在表面采用独特的高温釉彩技艺进行精细着色,使得小蛇的身姿格外圆润活泼。捧在手心,你不仅能感受到细腻的质感,还能深刻体会到浓厚的艺术气息。
自2019年开始,我们每年为生肖制作一本邮册,至今已推出七册,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今年的《金蛇纳福》不仅收录了《乙巳年》特种邮票的精选作品,还呈现了《灵蛇定乾坤》《金蛇纳财》《蛇飞飞》三款蛇年作品,寄托了对乙巳蛇年的深切祝福。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百余座铜器文创馆,其中特别设置了生肖铜雕专柜。这些铜雕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既有传统的生肖形象也有创新的生肖演绎,为大家带来岁岁年年的美好祝福。
李守奎解读“蛇”字的演变
在汉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蛇”字经历了从战国时期的初见形态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说文解字》中的“它”部,揭示了“蛇”与“它”的早期关系。商周文字中的“它”很常见,早期被借作其它事物的代词。当“蛇”的含义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时,“它”逐渐被“蛇”所取代。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人们对蛇的认知与态度变化。
王仁湘从汉画像看蛇形象
在汉画像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蛇身人面刻画,其中多数是伏羲女娲的艺术画像。蛇因其背景进入人们的体系之中,出现在古代绘画与雕塑艺术中。汉画像中频繁出现的伏羲女娲画面,一般是蛇身人面,分别手捧日月或规矩,一阳一阴,形影不离。这种艺术表现是神话传说的体现,也反映了人们对阴阳和谐、子孙繁荣的期盼。人面蛇身的神形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广泛存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述。由此,“创世时代的众神都是人面蛇身”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艺术基因的传承使得蛇身成为创作众神像的艺术选项之一。
胡长城滇青铜蛇形器研究
在滇文化中,“蛇形”图案大量存在。云南昆明石寨山墓地和玉溪李家山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与蛇相关的器物。这些蛇形形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庄严的图案;二是用作装饰品的组成要素。这些青铜器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云南的青铜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李家山51号墓出土的一件铜网状器和石寨山71号墓出土的一件蛇首形青铜叉是罕见的带有蛇图案的生产工具类器物。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殷波谈生肖设计的亲和力在生肖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设计师们巧妙地将传统符号融入现代设计中从而拉近了生肖文化与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文化和审美的认同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以云头如意和甲骨文巳字为灵感传递着古老的节日精神熟悉的符号语言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生肖设计将文化传统融入现活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