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历史来源的故事

风筝历史来源的故事

《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大观园春日放风筝盛景,是全书浓墨重彩的篇章。正值暮春之际,黛玉等人刚咏完桃花诗和柳絮词,窗外突然传来声响,原来是一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这一幕自然转入了宝玉等人春光荡漾中放风筝的情节。

自古以来,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盛行不衰。从唐宋时期开始,到清代尤为盛行。在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详细记载了燕地清明放风筝的习俗。与此南方也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称之为“放晦气”。曹公对这一习俗深有了解,早在第五回探春的判词中,就隐约提到了清明放风筝的情节。

曹公在第七十回中,巧妙地将南北清明放风筝的习俗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探春的命运与清明风筝这一节俗息息相关。她的判词、灯谜以及册中的画作,都与风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庚辰本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谜底,以及第七十回中探春所放的凤凰风筝,都暗寓了她的远嫁命运。小说中的三次暗示都表明探春的命运与风筝紧密相连。

探春虽为庶出,但她的才智与志向却十分出众。在王熙凤生病期间,她代理家务,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家才能。她的精细管理、平和以及对家的热爱,赢得了众人的敬服。除了治家才能,探春还有着清逸绝俗的品味。她的居所秋爽斋中摆满了各类雅致的物品,她的诗文也充满了六朝骈俪之风。

这样一个才情兼备的女子,却如断线风筝般飘零无依。她的命运似乎在第五回的判词中就已注定,“千里东风一梦遥”。她的身份让她敏感而自尊,她处事谨言慎行,却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篇文章对《红楼梦》第七十回中的放风筝场景以及探春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通过对比南北清明放风筝的习俗,展示了曹公对这一习俗的熟悉以及其与人物命运的巧妙结合。文章也展现了探春这一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度,她的才能、品味和自尊都与她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字数约800字)


风筝历史来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