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揠苗助长续写

(二年级)揠苗助长续写

经过十年的发展,旅游演出已经成为旅游景区的“标配”,也是城市打造旅游品牌的“首选”。尽管旅游演出市场火热,但全国300多场旅游演出中,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如何防止“新模式”走成“老套路”,保持创新发展的势头,为旅游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的文化演出

旅游演出的背景是山水,但打动人心的则是当地的历史人文。小小的舞台,浓缩的是当地的文化精华。随着观众的审美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外在的舞美声、光、电,更注重故事和体验激发的内心感悟。那些深掘当地文化、把经典的场面再现于舞台上的演出才会有未来。

同样是“千古情”,但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成功的旅游演出不仅要有好的导演和创意,更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当地特色。只有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演出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二、业态创新:突破单一的“门票经济”

旅游演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在发展中,旅游演出行业正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除了门票收入,还可以通过衍生品销售和IP授权等渠道增加收入。目前我国旅游演出在营销上基本还是“老套路”,完全靠单一的“门票经济”支撑。

专家指出,要在内容上积极布局戏剧节、音乐节、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形式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轻资产的方式输出管理,实现品牌的增值和放大。向海外扩张也是重要的着力点。

三、模式创新:带给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沉浸式旅游演出通过科技手段和多元化演出元素,让观众从多角度、全方位来欣赏演艺活动。宋城集团推出的“我回大宋”让游客全程参与角色扮演,获得个性化、深的极致体验。

很多旅游演出的剧院和舞台也在不断探索突破“老套路”,走出新模式。舞台技术的突飞猛进,让文化变得可以亲近和触摸。

旅游演出作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产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保持创新、提升演出品质、拓展收入来源、探索新的业务模式等仍是业界需要面对的挑战。只要找准发力点,久久为功,一定能完成“文化+旅游”全产业链的增值,促进文化产业的整体性转型升级,助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全的文化自信。(本报记者 张玉玲)


(二年级)揠苗助长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