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这部著作共包含56个章节,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为何吴敬梓会将自学成才的放牛娃王冕,以及他看透功名利禄拒绝明祖朱元璋的故事放在开篇呢?
让我们先来深入了解王冕的故事。
王冕是元朝末年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七岁便失去了父亲,靠着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并供他上学。在他十岁的时候,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无法再支持他继续学习。于是,王母把他送到隔壁秦老家中放牛,每月得到一些微薄的生活费。
王冕每天牵着秦老的水牛,在湖边的一片绿草地上放牛。当牛在打瞌睡时,他就在杨柳树下阅读之前的旧书。秦老每天供他两餐,早饭是他自带的点心,有时候秦老会给他一些腌鱼或腊肉。
王冕节省下来的点心钱,都被他用来购买旧书。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刻苦自学,他的学问大增。在他14岁那年,一次大雨后的湖边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决心要将这美丽的画面画下来。于是,他放弃了继续购书,转而学习画画,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成功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荷塘。
18岁时,王冕不再为秦老放牛,以画画为生,并在画的旁边题写一些诗文,这样也能养活他和他的母亲。这些年来,除了画画,王冕还自学了很多天文、地理、经史的知识。他不喜,也不求,整日悠闲地读书作画。
在他20岁那年,秦老家中来了一位衙役,他是为县老爷寻找画家画24幅花卉册子的。王冕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画完了这些花卉,县老爷给了他24两银子,但这衙役从中拿走了一半。
王冕的画作受到危素的喜爱,危素甚至请求时知县前来道谢并询问画家的身份。时知县得知这是乡野的王冕所画,对王冕的才华和见识深感惊叹。王冕却以病为由拒绝了时知县的见面邀请。
其实王冕并没有走远,他只是在家附近观察时知县的举动。等时知县一走,他便回了家。秦老责怪他没有好好招待县老爷,王冕解释说他不想与那些的打交道。于是他便离开了家乡,前往山东济南。在济南他通过占卜测字为生并继续画画。后来他又迁移到了绍兴的会稽山隐居。在隐居期间他潜心研究学问并创作了许多画作。他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清贫自守的态度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他在画作和文学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当寻找他出来时他以母亲遗言为由拒绝了的邀请选择了隐居山林享受自由的生活直到去世被葬于会稽山下成为了当地人的传奇人物王冕的这种清贫自守的思想和生活态度影响了当时和后世许多人在儒学道德社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正是吴敬梓将他的故事放在儒林外史开篇的原因吴敬梓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功名富贵只是身外之物不应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迷失自我而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从而活出豁达自由的人生所以尽管他在讲一个很具体的士人和功名的故事但最终劝世警醒人心的意味更为深远这也是《儒林外史》这部著作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