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阅读以下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帝在田野耕作之中崛起,傅说在筑墙工作中被发现,胶鬲在从事鱼盐行业时被选拔,管夷吾被士人所推荐,孙叔敖因治理海洋而得到赞誉,百里奚则直接在市场上被任用。天道降下重任给这些人,必定要先磨难他们的心智,锻炼他们的体魄,让他们经历饥饿与贫困,身心备受考验,行动时常受阻,以此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人们常常经历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深思熟虑后才会有所作为;表现在面色上,声音中流露出来后才能被人理解。如果在国内没有法家的劝阻,在国外没有敌国的威胁,常常会走向。我们知道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在安乐中则会消亡。
【乙】周公说:“以前殷王中宗在位时,他敬畏天命,治理百姓时心怀敬畏,不敢荒废懈怠。因此中宗能够享有七十五年的国运。到了高宗时期,由于之前的勤劳和的爱戴,他也不敢荒废大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尽职尽责。因此高宗的国运达到了五十九年。然而从那以后,君王出生在富裕安逸的环境中,不知耕种的艰难,不了解百姓的辛劳,只追求享乐。从此以后,君王们很少有长寿的。有的在位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甚至有的只有三四年。”
1.关于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 而王何患 不思后患 敌国外患(患:忧虑、担心)
B.举棋不定 举于鱼盐 不胜枚举(举:列举、选拔)
C.智寡才轻 郁郁寡欢 鳏寡孤独 轻诺寡信(寡:少)
D.请食于吴 丰衣足食 食不果腹 锦衣玉食(食:食物)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内心困扰、思虑堵塞后才会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声音中才能被人理解。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译文:如果您用贵重的礼物和谦卑的言辞向吴国借粮,就可以得到粮食了。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的方式,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地阐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B.乙文通过叙述周公的话,强调了君主在治理时应保持敬畏之心、不敢荒废懈怠的重要性。
C.甲文开头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细叙述了殷王中宗和高宗的事迹以及他们享受国运的时间长短不一的情况。通过对比突出了从小经历磨难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君主的成长环境对其治理能力的影响。
4.关于成才的环境因素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示例:我认为艰苦的环境更有利于成才。因为艰苦的环境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和毅力、锤炼人的意志和品质、增长人的见识和能力;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和成功人士。(或者我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优越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机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样可以让人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和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从而更容易实现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