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先民们的发式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最初,他们选择散发披肩,后来为了方便,逐渐将头发编成辫子。随着辫子越来越长,人们发现它拖在背后并不方便,于是开始将辫子盘绕成发髻。
关于发式的演变,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远古时期的“披发”时期;接着是纺织技术发明后至春秋战国的“辫发”时期;最后是战国至明清的“发髻”时期。
发髻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款式,根据人的需求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颈背的垂髻,另一类是头顶的高髻。垂髻在战国、秦汉时代尤为流行,而高髻则从东汉、魏晋开始流行,至唐宋达到巅峰。从宋末到明清,发髻的高度逐渐降低,逐渐摆脱了华丽炫耀的外衣,走向清丽、典雅、庄重的造型。
汉代是发髻的繁荣时期。当时出现了十几种不同的发髻名称,如“垂云髻”、“奉圣髻”、“瑶台髻”等。其中,“椎髻”和“堕马髻”最为出名。
椎髻在汉代十分流行。它的形状与人们洗衣时用来椎击的木椎相似,因此得名。汉代妇女梳挽椎髻的风俗源远流长,甚至被记录在《后汉书》中。
堕马髻也是汉代的一种流行发式。它的特点是从正中开缝,分开双颞,到颈后集束为一股,挽成发髻后垂于背部,并有一缕头发从髻中抽出,朝一侧下垂,宛如刚从马背上堕下一般。魏晋时期的妇女也喜欢这种发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