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范苏圆正在激烈比赛中。摄于本报记者李弘宇。
“14秒,再快半秒”,“擦冰,擦冰!”……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团队选手的呼喊声震撼人心。
赛道长达44.5米,为了争分夺秒,选手间的交流以及战术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声呼喊。赛场上的呼喊,已成为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英文中,“hurry”(快点)是赛场上最频繁的交流词汇。由于发音的相似性,观众似乎总能听到“哈哈哈”的喊声,这实际上是选手在指示大力擦冰。
赛道的冰面并非完全平滑,冰面上有微小的冰粒。擦冰的过程是通过刷与冰面的摩擦产生热量,使冰面融化,从而加速。一次有效的擦冰能让运动员多前进约3米。由于擦冰消耗大量体力,因此这些运动员的着装十分单薄。
当投掷运动员大声呼喊“喔”时,前方的擦冰选手会立即停止动作,为运动员护航至理想位置。无论是大力擦冰还是停止擦冰,都是基于对出手力量和行进弧线的精确判断。
在投掷前,运动员会沟通“几秒几”,这是指通过两条前掷线的时间。标准的投掷,前掷线之间的时间应在14秒至14.5秒之间。时间越短,力量越大。运动员手中的秒表就是为了精准测量出手的力度,再通过擦冰达到理想位置。
在比赛过程中,“下线”也是经常被喊出的词汇,这是为了让扫冰队员更清楚地知道谁来负责擦冰。如果需要调整运动轨迹偏向更多弧线,就会喊“下线”,让顺着旋转方向的队员进行擦冰;如果需要保持当前的运动轨迹,则会喊“顶线”,由与旋转方向相反的队员进行擦冰。
“这是团队比赛,交流和配合至关重要。”混双选手范苏圆的话语道出了比赛的精髓。
记者 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