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刚开始学习Python,对代码现的各种下划线“_”感到困惑?这些下划线在Python中的使用似乎多种多样,有时在变量名前,有时在数字中间,它们各自代表什么含义呢?本文将为大家揭开这些下划线的神秘面纱。
我们将深入探讨Python中_字符的五种不同用法。正如Python中的许多其他元素一样,_的不同用途主要是基于惯例。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五种情况:
一、单下划线(例如_)
单下划线在Python中有三种常见用途:
1. 在交互式解释器会话中,_用于引用最后执行的语句的结果。这是由标准CPython解释器首先实现的,其他解释器也遵循这一规则。
shell
>>> _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
NameError: name ‘_’ is not defined
>>> 42
>>> _
42
>>> ‘alright!’ if _ else ‘:(‘
‘alright!’
>>> _
‘alright!’
2. 作为变量名。这种情况下,_用作一次性变量名。这可以让阅读代码的人知道已分配了某个名称,但不打算使用它。例如,在循环中可能只对循环计数器的实际值不感兴趣。
python
n = 42
for _ in range(n):
do_something()
3. 在国际化(i18n)上下文中,_可以用作执行国际化和本地化字符串转换查找的函数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它遵循C语言的相关规则。
二、名称前加单下划线(例如_total)
在名称前加一个下划线是一种约定,用于指示该名称是“私有的”。这有助于阅读代码的人理解以_开头的名称是用于内部使用的。正如Python文档所述,带有下划线的名称(例如_spam)应被视为API的非公开部分。
三、名称后的单下划线(例如 total_)
名称后加一个下划线是一种惯例,用于避免名称遮盖另一个名称。例如,如果你想避免与Python内置格式的命名冲突,可以将其命名为format_。
四、数字字面量中的单下划线(例如 100_000)
根据PEP 515指数建议,下划线可以用作数字分组可视分隔符。这一做法在现代语言中很常见,有助于提高长数字或文本的可读性。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