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日指的是什么怎么计算

庚日指的是什么怎么计算

标题:如何确定入伏时间?(科普小课堂)

入伏和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并非同一标准。伏天的确定依据是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今年的三伏天将在7月11日正式开启。你了解吗?每年的伏天长度不确定,开始入伏的日期也不尽相同。

民间有句谚语:“夏至三庚数头伏”。民间的入伏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过程并不相同。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推算得出的。在每年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被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统称为三伏。这个时间跨度从阳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全国各地的时间是一致的。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则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时,即视为夏季开始。在我国,符合条件的地区通常是从南向北逐步入夏。

据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比常年偏早了16天。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之所以炎热,是因为入伏后,地表吸收的热量多而散发的热量少,导致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一天比一天热。到了三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峰,气温升高,大气环流也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引起的。

例如,今年6月以来的华北、地区的高温天气,表现为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烈、空气湿度小,是典型的干热型高温天气。这与暖脊控制下的变性高压有关。而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一般与副热带高压紧密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南方的广大地区难以受到高纬度冷空气的影响,同时副热带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抑制了云雨的发展,伴有下沉增温作用,加上湿度大,使人们感受到闷热。在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常常出现此类闷热型高温天气。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入伏后,应注意防暑降温,尽量舒适度过夏天。

(作者为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本报记者经过采访整理呈现给大家。)


庚日指的是什么怎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