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来我们进入《说文解字》课程的深入探索,本课将解读“臤”部最后的两个汉字——“堅”和“豎”。这两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简化为“坚”和“竖”,并且被收录在1988年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是本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关于“堅”(坚)
“堅”字读jin。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坚,刚也。从臤,从土。”这是一个会意字,本义表示坚硬。王筠的《说文句读》认为,“坚”既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
战国文字中开始出现“堅”字,其形旁土是土块的象形,表示坚的本义与土有关;形旁兼声旁臤在坚字中既表音,又表示坚的本义与坚固有关。在字形演变过程中,主流字形变化不大。
除了本义的坚硬, “坚”在古汉语中还有许多其他用法:
1. 结实;牢固。《尔雅》和《论语》中都有相关用法。
2. 表示植物的种子饱满。《诗经》中有相关记载。
3. 形容坚固的事物,如铠甲、武器等。《墨子》中有相关记载。
4. 强硬;坚定不动摇。如坚持、坚守等。《楚辞》中有相关记载。“坚”还有固执、长等含义。
二、关于“豎”(竖)
“豎”字读sh。《说文解字》解释其为:“竖,竖立也。从臤,豆声。”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立;直立。徐锴的《说文系传》中提到:“豆,器也,故为竖立。”
除了本义的竖立,“竖”在古汉语中还有其他用法:
1. 纵,与“横”相反。《晋书》中有相关记载。
2. 作为汉字笔画名。“竖”是永字八法中的一笔。
3. 指的是童子,未成年的人。《周礼》和《左传》中有相关记载。
4. 指的是僮仆,家中供役使的未成年人。《楚辞》中有相关记载。
5. 宫中供役使的小臣。《周礼》中有提及。“竖”也有古时候对人的蔑称、贱称的含义。《史记》中有相关记载。
“堅”和“豎”二字虽然看似简单,但在古汉语中却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两个字的小篆写法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