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句话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句话

孔子对季氏的行为表示不满:“季氏居然在庭院中进行八佾舞,如此非礼之举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三家以《雍》乐章结束祭祀仪式。孔子对此评论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样的乐章内容,岂能用于三家之堂?”

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礼法对他有何意义?音乐对他又有何价值?”

林放询问礼的本质。孔子回答:“你的问题真好啊!礼,与其追求奢侈,宁愿节俭;在丧礼上,与其虚浮无实际意义,不如真诚地表达哀戚之情。”

孔子提到:“即使夷狄之地有君主,也比不上诸夏之地没有真正的礼仪。”

季氏前往泰山进行不合礼法的旅行。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感叹:“唉!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仪吗?”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争斗。如果一定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在射箭比赛上!他们相互作揖行礼然后登场,比赛结束后一起饮酒。这种竞争也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道:“‘巧笑倩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解释:“这就像绘画完成后再加上素色作为点缀。那么礼法是否在之后呢?”子夏领悟后问。孔子赞赏地说:“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可以开始理解《诗经》了。”

孔子提到:“夏朝的礼仪,我能说出来,但因为后代杞国无法证明其真实性;殷商的礼仪,我也能谈论,但因为后代宋国无法充分证明。这是因为文献不足。”

孔子说:“对于禘的礼仪,从灌开始之后的环节,我不想再看了。”当被问及禘的详细解释时,孔子表示不知道,但知道的人对天下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指着自己的手掌示意其重要性。

在祭祀方面,孔子强调要诚心诚意。他说:“如果我不能全心投入祭祀,那就像没有祭祀一样。”王孙贾问了一个关于祭祀的问题:“与其媚求于奥神,不如媚求于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不是这样的。如果能得到天的帮助,就不需要向任何神灵祈祷。”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