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现代汉字楷体字形来看,来字和麦字似乎毫无关联。但若回到繁体字的角度,二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繁体中的来字写作“來”,而麦字则写作“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麥字比來字多出一个“夂”的部分,这意味着麥字在构造上是基于來字的。
來和麥并非毫无关系的两个字,反而,麥字可以说是來字的衍生字。那么,來和麥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来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独特,《汉典》中有详细记载。其形状与禾字的甲骨文字形相似,但也有所不同。禾字描绘的是穗子下垂、叶子直立的植物,而来字则表现的是掐掉穗子叶子中间向下的植物。禾字代表稻谷类植物,而来字则特指掐了穗的麥子。来字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即为麥子。商代甲骨文中的卜辞也有相关记载:“卜贞,或刈来(割麦子)”。
由于黄河流域是小麦的主产区,且多为冬小麦,其生长周期独特:秋天播种,夏天收割。来字引申出了“下一年”的含义,如“来年”、“未来”、“走来”。
由于来字被长期借用表示引申义,导致没有文字能够准确表示这种植物。人们观察到麥子的一个特点——分蘖,即一粒麦种发芽后能分出多棵麦苗。这个过程中,麦苗好像长了“脚”一样。于是,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在來字下方加上“夂”(倒止即脚),表示麥子的分蘖特性,形成了新字“麥”,用来表示來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对“來”和“麥”的解读分别为:來字被视为麥的象征,并因上天所赐而引申出行动的含义;而麥字则被描述为有芒的谷物,秋天播种并深埋,其字形从來、有穗,并且根据夂的部分表示其生长特点。
许慎在解读时并未从小麦的实际生长周期出发,而是更为主观地认为麥是上天所赐。而在解释“麥”字时,虽然描述了其形状和生长状态,却未从麦子分蘖的生长特点进行说明。
在解读汉字时,必须回归其产生的实际场景,深入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准确理解并探寻其本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