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国的有一位养猴子的老者,人们都称他为狙公。他家里有一群猴子,他熟知猴子的性格与习性,他所言,猴子们都能理解。狙公与这群猴子共同生活,如同祖孙般,相处颇为融洽。
猴子们喜欢吃栗子,每天消耗很多。狙公家境并不富裕,供应栗子感到困难。为了限制猴子们吃栗子的数量,狙公想要采取一些措施,但又担心猴子们会反对,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策略。
一天早晨,狙公对猴子们宣布:“从今以后,我会公平地分配你们每天的栗子。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你们都将得到一定数量的栗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可以吗?”猴子们听了之后,觉得栗子数量太少,纷纷表示不满,大声抗议。狙公笑着说:“别急,我们可以再商量。那么,我改为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你们满意吗?”听到这个提议,猴子们立刻转怒为喜,纷纷表示同意。
这个故事被称作为“狙公赋芧”。芧是一种小栗子。这个故事在《列子•黄帝》中有详细记载。而在《庄子•齐物论》中也有简略的记述。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都是狙公用来愚弄猴子的手段。虽然只是说法不同,但实际上并无差别。狙公在早上宣布这个规定时,猴子们只看到了眼前多的一颗栗子,因此欢迎“朝四暮三”而反对“朝三暮四”。这说明了猴子们的目光短浅。
如今,“朝三暮四”作为一句成语,原本指的是愚弄欺骗的手法。而现在则多用于比喻人的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行为。例如鲁迅在《坟•灯下漫笔》中提到的:“厘定规则如何服役、纳粮、磕头、颂圣等等,而且这些规则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
